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战争历程和文化精神的双重书写——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31

2016-03-27 作者: 高建国 来源: 大众日报
  □高建国
  随着剧本定稿,移植改编的重心转到了导演身上。导演迟金声系马派名家,演了半辈子戏的他深知,演惯了传统戏的京剧演员改演现代戏和塑造现代人物,对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个痛苦蜕变的转型过程。作为艺术创造进程的组织者和演员转型的引领者,导演就是要独具慧眼发现创造灵感,善于恰到好处点石成金,帮助演员一步一步扎实走好转型路。迟金声和另一名导演肖甲分工合作,由他主抓郭建光的戏,肖甲主抓阿庆嫂的戏,两人昼夜在排演现场,及时发现、捕捉、筛选、整合大家的创新火花,对冒出来的各种金点子适时进行沟通协调,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同时,鼓励演员大胆地向现代戏中的现代人物形象靠拢和迈进。按照舞台表演的起承转合,两位导演组织演职员逐个细节精心推敲打磨,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那么一股劲头,引导创作团队一步一步向打造艺术精品的高峰攀登。据谭元寿回忆,为了确保演出效果,有关部门还特意从国外为《沙家浜》剧组进口了十几个麦克,用完后全部上交了公安部。
  在沪剧《芦荡火种》紧锣密鼓移植改编为京剧的过程中,上海人民沪剧团根据毛泽东观看京剧《芦荡火种》的指示,也抓紧对沪剧剧本进行改动。一南一北两个剧组相向而动,形成了京沪双城两个极富特色的剧种互鉴共进的生动艺术景观。
  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时,北京京剧团特邀上海人民沪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陈荣兰、丁是娥等到场观摩。
  演出开始前,有人对陈荣兰咬耳朵,告诉她,观察毛主席看戏的反应可要注意哦,戏结束后,如果毛主席站起身来,鼓鼓掌就走,那你的戏就没什么,如果坐在那里不动,你可要作两种准备,一是受表扬,一是准备挨批。
  那天晚上,演出接近尾声时,站在后台的陈荣兰屏住呼吸,透过幕布缝隙,紧张而仔细地看着台下毛泽东的神情和动作。戏刚一演完,只见毛泽东拍掌站起,并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陈荣兰心里一沉,暗自说,糟糕,戏演砸了!没想到毛泽东鼓掌后很快又坐下了,这时,陈荣兰才放下心来。接着,毛泽东把北京京剧团领导、编导和主要演员叫到身旁,陈荣兰也在其中。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大家一起聆听了毛泽东对京剧《芦荡火种》的修改意见。陈荣兰近距离目睹毛泽东的丰采,亲身感受了领袖宽阔的眼界、深邃的思想和特有的艺术禀赋与气质,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感染和教育。返回上海后,陈荣兰立即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进京观摩情况和毛泽东的指示,上海人民沪剧团党支部组织全体演职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的指示,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抓紧展开了沪剧《芦荡火种》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此后不久,陈荣兰专门带《芦荡火种》剧组,重返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五团深入生活、修改剧本,研究加强戏中的武装斗争和如何解决“从正面打进去”的问题。经过集聚群智,沪剧《芦荡火种》加了一场“瓮中捉鳖”的戏,主要情节是,胡传奎与周翻译官妹妹结婚,郭建光率伤愈归队的伤病员与阿庆嫂里应外合,在胡传奎家婚宴现场将敌酋和日伪军一举聚歼。
  一九七一年,上海人民沪剧团曾按京剧演出本演出过沪剧《沙家浜》,一九八〇年五月又复排了沪剧《芦荡火种》。
  多年后,站在历史的高峰回首移植改编曲径通幽但又别有洞天的过程,人们愈益深刻地认识到,遵循京剧创作和传承的规律,将传统京剧艺术的精髓嵌入现代革命斗争题材,使传统为魂、现代为体,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元素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讴歌和展现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这是京剧《沙家浜》在用传统形式表现现代内容和跨剧种移植改编的双重惊险跳跃中,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