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养老模式多样化私人定制成趋势

岛城老人的选择越来越多

2016-03-23 作者: 服务。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弢

嵌入型养老公寓很抢手
  位于李沧区大同北路19号的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就是一家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既是社区定点诊所,也是社区养老机构,除承担社区诊所功能外,还为失能半失能、术后康复期和长期慢性病老人提供医养照料服务,定位于医院与家庭之间的“中转站”。
  今年76岁的赵瑞云患有脑血栓,左腿和左手僵硬麻木,几个月前住进了该照护中心。经过康复训练,他左腿能抬起来了,左手也逐渐恢复知觉,不像以前那么冰凉。“像我这种病,医院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人家也不愿收,住在家里没人知道怎么治。这里不仅有人照顾吃住,还可针灸,做得特别仔细,我觉得自己的孩子都干不了那么好。”赵瑞云说。
  这个中心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全科诊所,二楼是老人托养区。中心有医务人员6名、护理人员3名和社工2名,床位11张,提供医疗、护理、运动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一些失能老人常年需要人照料,对家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可以将老人送过来住一段时间,由我们照料,家人获得喘息机会,慢性病老人的病症也能缓解。”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主任徐进说,养老机构设在小区,就近、便捷,老人能体验到熟悉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区环境,便于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满足精神赡养需求。
  相比一些高端的民营养老机构,这家老龄公寓显得很小。“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机构应当小而精,在社区内实现提供专业的日常照料和健康方面的居家护理指导,集中为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并通过社区提供的平台,将服务辐射到有需求的居家老人,形成连锁效应,这样做,同样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徐进认为。
  据悉,今年青岛市要建设社区小型养老机构30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养老方式的不足。
居家养老有新花样
  居家养老是老人们更青睐的一种养老方式。很多老年人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自己照顾自己有困难。因此,政府通过委托项目、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这部分老人提供居家上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暖心服务。
  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依托现有的老年公寓、医疗机构和托老所,组织医护人员入户服务。同机构养老需要兴建养老院相比,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基建和各种配套费用。这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把纳入保姆服务对象的老年人家庭联结成了一个巨型养老院。
  家住兴华路社区的梁秀云今年88岁了,做完左侧股骨颈骨折手术后,老人就一直卧床,由儿女照料。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的社工了解情况后,决定为她提供免费的居家康复护理援助服务,专业的腹部按摩和综合护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恢复。
  “政府有必要从政策扶持、标准规范、监管保障等方面鼓励社会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以各种行之有效、机构社区双赢的方式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连接家庭和机构的纽带作用。”李沧区民政局副调研员王俊荣说,近年来,青岛可以说是“跑着”进入老龄社会,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居家老人在社区“托管”
  社区是连接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的桥梁,老人在家也能得到机构辐射的医养服务。
  82岁的老人张桂兰正在永清路记忆护理日间照料中心兴致勃勃地套圈、夹玻璃球。由于患了健忘症,儿子早上把张桂兰送到这里,有专业护工陪护、做游戏、做康复,晚上再让儿子接回家居住。她对记者说:“如果在家里,儿子把饭做好了放在锅里,我到时候吃。如果我自己做饭,煤气容易忘记了关,孩子也不放心。”
  该中心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专业为老服务组织相结合,李沧区以公建民营的方式,于2014年由社区开办的。这家养老机构还专门为有失智(阿尔茨海默症)风险老人提供服务的日间照料室,为有失智风险或轻度失智老年人开展健康干预、护理和康复工作。“十二五”期间,李沧建成的75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王俊荣认为,没有必要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视为三个相互独立、平行运作的养老服务模式,并以其所占的比例确定本地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从老人居住方式来划分,养老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两种方式。社区是连接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的桥梁,老人在家也应该能得到机构辐射的医养服务。”
  王俊荣说,“不离家的社会养老”模式下,居家老人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而是通过社区被纳入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根据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机构将自身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服务辐射到有需要的居家老人,为每个老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