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警惕腐败亚文化,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2016-03-23 作者: 朱昌俊 来源: 大众日报
  朱昌俊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警惕“腐败亚文化”·记者观察系列文章,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地方干部乡下有个叔叔,说起腐败和不正之风来,那叫一个咬牙切齿,从村长骂到乡长、县长。但是最近,为了儿子工作的事情,他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让找找关系,安排安排。这名干部纳闷:“老叔,你平日里不最恨这种事吗?”叔叔的回答让他大跌眼镜,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他说:没有熟人难办事。
  现实中,对于腐败和不正之风,人们普遍反感、憎恨、厌恶,但事涉其身时,又大多宽容、默许甚至乐此不疲,形成一种极具反讽的“心理困境”。如果说动辄找关系是内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寻找自我安慰的一种体现。那么,在特殊公共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走捷径、图方便”同样是“腐败亚文化”背后的一种重要心态。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在1400多名受访者中,七成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两成表示是为了“图方便”。
  在“腐败亚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既有规则带有某种天然的不信任感,靠谋求“潜规则”去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了不少人的“不自觉”的选择。于这种现实之下,要靠个体之力去对抗腐败亚文化的侵蚀,其难度自然不可小觑。所以,表面看,大家都反对“腐败”,但一旦牵涉到自身的利益,却往往难以“抗拒”。
  因此,要让多数人从“腐败亚文化”的扭曲场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对于民众身边的腐败给出治理上的“零容忍”,不再让“拼关系”、“走后门”的暗箱操作者成为“赢家”;另一方面,亦要特别注重一些政策、制度在落地上的刚性,真正杜绝“拼关系”的可能。比如办证程序,低保的发放,都应确保应有的规则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实现阳光化操作,打消人们的“运作”想象。需要剔除的一种认知是,“腐败亚文化”的形成,绝不只是某一个方面的规则“沦陷”。所以在应对上,也只能从全局性的角度去重塑规则的活力,提升规则执行的“能见度”,不让遵守规则者吃亏。如此,才能逐步提高人们对于规则的认同度,从而稀释社会的“腐败亚文化”。
  当然,这也需要个体意义上的觉醒与反思。正如有媒体刊文,一些人不是对腐败行为本身有多痛恨,而是对别人拥有腐败机会和能力的嫉妒,是没有分到一杯羹的不满。这说明,当前“腐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被视为一些人的利益分配方式和机会,社会对于“腐败”性质的认知还存在着偏差。从这个意义上,如何确保反腐行动与廉洁观念和文化普及的同步,确实到了一个需要正视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学校开设了廉洁教育课,“从娃娃抓起”,虽然仍存争议,但从传播廉政文化的角度,未必不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