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退休前,冯溥仍心念国事,上《去国恋主》一疏,言恳意切。内列五事:一是皇上不宜费财;二是皇上不宜远出;三是勿轻遣官;四是福建兵马太多,台湾不宜征剿;五是关税盐课不宜增额,请皇上“清心省事,与民休息”。

冯溥:端敏练达 以用为藏

2016-03-16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冯溥所居“佳山堂”
  冯溥偶园中的明代石桥
  □ 本报记者 卢 昱
    本报通讯员 王新杰

  冬春交替时,到青州古城,不能不去偶园访古。这园子的主人,是清初的朝廷大员冯溥。他晚年在此养老,见证了大城小园的春夏秋冬。
  “寒风瑟瑟木萧萧,手策枯藜过小桥。鹰齿横空当石嘑,龙鳞耸干抱山腰。”这些旧物,如今依然在偶园中,或矗立,或闲摆,或蓄势。春色将近,当年在官场纵横的主人,却只给后人留下一段段往事。
“他日非凡器也”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这一年,元宵节的前一天,康熙皇帝在乾清宫赐宴,来者为大臣及词臣、讲官以上的官员。龙颜大悦,让群臣到御座旁边,一同观看鳌山灯。
  “一声巨响花团绽,毕剥几声尽戏出。彩灯变幻元宵夜,万人空巷情似酒。”在华灯与烟火的映衬下,康熙皇帝赐给文华殿大学士冯溥一个大觥,让他一饮而尽。时年74岁的冯溥酒量有限,喝完之后大醉。
  等冯溥捧着曲觞、稽首、登台、献觞,准备下台再稽首,等待再喝一杯时,皇帝制止了他,并说:“汝老矣,登降不便,即在此候釂可也。”及出,皇帝命二内侍扶掖着冯溥,又传令冯家小辈,用心扶侍到家。酒醒后的冯溥,还是想着离开帝都,早日回到山东老家。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古历十二月五日,冯溥在益都县(今青州市)出生。冯溥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他的六世祖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高祖父冯惟讷,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光禄寺卿;祖父冯珣,贡生,官至陕西汉中府同知;父冯士衡,恩贡生,官至浙江孝丰县知县。冯家家风很好,历代做官很耿直,有一种精神的传承。”青州市文化执法局党支部书记冯殿佐介绍道。
  耕读之家,重视启蒙教育。冯溥7岁到私塾读书,8岁时,他的父亲冯士衡让他诵读《左传》《国语》及秦汉唐宋文章。他读不懂,私塾老师也认为,这类书不适合幼童读,不能急于求成,为此与冯士衡发生争执。私塾老师一怒之下,辞馆而去。
  于是,冯士衡就聘请岳父白采来家塾中亲自执教。白采是个老秀才,有盛名,性极严格,动不动就对冯溥实行体罚。冯溥之母白氏曾多次哭求免罚其子,白采叹了口气,对女儿说:“他是你的儿子,也是我的外孙,难道我不知心疼孩子?我见这孩子聪明非常,若不从小严加管教,一旦走上邪路,那就晚了。”
  随着年龄增长,加上外祖父的管教,冯溥逐渐懂事,发愤穷极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无所不读。18岁时参加童生试,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当时,山东提学项梦原巡视各府县学校,见冯溥所作之文,大为赞赏。他对冯溥说:“幸自爱,他日非凡器也。”
  崇祯三年(1630年),冯溥的父亲冯士衡以贡生资格被任命为浙江孝丰知县,冯溥遵父命奉母守家。冯士衡“慈祥简易,民安其政”,在任7年,“均运输,革浮费,减例金,培文运,治行称最”。崇祯九年(1636年)冯士衡以治绩卓异到朝廷述职,听从另行分配。
  本是一次提拔的机会,但冯士衡的运气不好。当时孝丰县典史押送钱粮入京,与户部书办某人赌博,被锦衣卫巡逻者逮住,并缴获赌资银8两,其时严禁官员赌博,犯者较受贿罪加一等。于是此户部书办诬报,两人并非赌博,实乃孝丰县典史来向我行贿。此事牵连到冯士衡,因负领导责任,被一并审查。冯溥便陪同身体不适的父亲往来益都与京师之间,申诉辩白。直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此事才解脱。这年,冯溥已经30岁了。
  1639年秋,已过而立之年的冯溥,终于考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冯溥因服父母孝,未赴会试。这一年,清军攻益都,州人都害怕城市陷落,纷纷举家外逃。冯溥却安然处之,他认为:“出城将安之?且家口露处,安所得食?生死俟命可也。”既而,出城者皆被害,而城内无恙。
  1644年,明亡,清定鼎北京。1646年,清廷初次举行科考,诏前明举人一体会试。冯溥进京参加礼部会试。考试结束后,尚未放榜,冯溥估计自己不会被录取,加之盘费用完,故提前回家。待得知自己会试中式(即中了贡士),已错过殿试日期。
  1647年,冯溥再次到京补殿试,考中进士,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40岁的他被授予编修一职,开启了司经局洗马兼修撰、国子监祭酒的从政之路。
省刑薄税安百姓
  1657年,冯溥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直讲经筵,实际上是皇帝的辅导老师。顺治皇帝在听了冯溥的讲经后,大为赞赏,曾对大学士范文程等人说:“朕视冯溥,乃真翰林也!”
  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冯溥升为吏部右侍郎。按照清代官制,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皆设满、汉各一人。当时,吏部汉族尚书孙廷铨、左侍郎石申,为避冯溥,都请病假,吏部汉臣只有冯溥一人在职。
  当时,某省缺学政一职,冯溥提出以某知府补任,但是上司没有同意。他便会同礼部商量,再次提出,终于获得批准。因为此事,给事中张维赤弹劾冯溥在选拔任命官吏时,有徇私纳贿的行为。冯溥亦上书辩解,顺治皇帝非常信任冯溥,说:“我了解冯溥,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顺治晚年,对满大臣多有疑忌。一日,忽降旨严斥满尚书科尔坤及两位满侍郎,一并撤了职。冯溥上疏奏曰:“处理部务,满汉同治,今满臣得罪,汉臣安脱干系,乞将汉臣一并罢免。”
  冯溥在高层权力之争中,极为小心谨慎。1662年,九月,康熙皇帝即位。54岁的冯溥迁任吏部左侍郎。“由于他勤政谨慎,兢兢业业,且非常低调,尊重满族大臣,深得皇帝倚重。”冯殿佐介绍道,但这时因他要办理父亲迁葬事务,请假返乡。回家一住三年,到康熙五年(1666年)五月,他回到北京,仍然担任吏部左侍郎。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鳌拜等辅政四大臣专擅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中外莫敢撄其锋”。但冯溥“持正不阿”,屡次向皇帝建言,陈述富国安民之策,被康熙帝“倚以为重”。
  鳌拜等想控制地方督抚,打算每省另派大臣二人,设公廨于督抚衙门之侧,对地方督抚实行廉察监督。此事由满族尚书阿思哈与侍郎泰必图提议,在皇帝面前讨论。
  当时,康熙对鳌拜等满大臣的专横跋扈极为不满,有意想削弱满人权力。冯溥揣知其意,于是在吏部议论此事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说:“国家所设督抚皆为重臣,今谓其不可信用。另遣两大臣监之,权在督抚之上,势必引起倾轧,其属吏仰承左右,这就难免起隙端。”
  满侍郎泰必图性情暴躁,一听此言,对着冯溥大声呵责。冯溥慢悠悠地回答道:“咱这是开会商议,又不是我说了算。既然让商议,怎么就不容有相反的意见呢?而且此事可行与否,在皇上裁决,您老何必发这么大的火呢?”当时同僚环跪在冯溥跟前,让他不要坚持己见,顺从满人之议。性情耿直的冯溥不愿同流合污。后来,康熙采用了冯溥的意见,此事才作罢。
  康熙七年(1668年),为官端敏练达的冯溥升任左都御史,官居“都宪”。左都御史为都察院的正堂,负责对全国官吏的检察、纠劾,遇有重大案件,会同刑部、大理寺定谳,职权很重。时鳌拜为辅佐大臣,专横跋扈,康熙甚恶之。
  一次,内阁发文后,鳌拜又将副本取回改批。冯溥抗言:“本章既已批发,副本即不便更改。”鳌拜大怒,欲加之罪,康熙婉言为之辩解,才躲过劫运。
  康熙八年(1669年),天下大旱,皇帝下诏,广征言路,冯溥上疏请省刑薄税,加快案件审理,避免牵连无辜证人。户部吏员陈一魁贪污冒领清苑等县钱粮,事发,冯溥上疏严加惩处,并追究有关部门责任。
  清朝的吏部选官规定年限,有很多弊端。冯溥主张选官授职,不应仅按资历,而应重视对其真才实学的考察。同时,他还坚持官员任用纪律。清廷的盛京缺工部侍郎,但人们都不愿到此处为官,十几天的时间,三易其人。冯溥上言说:“皇帝一言九鼎,不应经常反复。在下旨之前要十分慎重,下旨之后就不能轻易改变。”
  清初,为防止汉人反清,制定“逃人法”,非常苛严。冯溥认为:开始所逃之人都是八旗战争的俘虏,所以应当严厉禁止;而现在,承平日久,所逃之人大多是买卖的人口。这些人等,地方衙门尚且难以稽查,愚民无知,难免要被别人欺骗。他建议:“若逃者系旧人,则当用旧法;新人亦当稍示宽典。”
  康熙八年(1669年),江南发生捕役诬陷良民,严刑拷打,致死人命一案。冯溥向朝廷建议,为使百姓安居乐业,要省刑、薄税。
平生爱才若渴
  康熙九年(1670年),冯溥升任刑部尚书。次年二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入内阁参赞机务,成为“阁老”,履行宰相职责。
  此后,冯溥更加勤勉。虽位列正一品,但他“以用为藏”,不负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对军国大事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康熙十一年(1672年)五月,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麦季丰收,秋禾茂盛,民间粮价便宜。冯溥从积粮备荒备战的角度,向皇帝上书。他建议趁丰收之时,大量积蓄粮食,以备荒年。特别是地处边境的陕西,更应多积粮,以充实军储。皇帝让大臣讨论,认为可行,下旨要各省督抚认真落实。
  位居宰相,选拔治国人才是第一要务。冯溥先后两次担任会试主考官,他还遵康熙诏令,举“博学鸿儒”,直接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有学问的为皇帝近臣。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正是北京阳春三月的和暖季节。清代第一次,也是最为盛大的一次博学鸿儒科考试,在太和殿和体仁阁隆重举行。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考试,参加考试143人。考场地点,在体仁阁,华丽殿阁,遮挡风沙。考场条件,有桌子可凭写,有椅子可坐着,还为考生提供笔墨等。考场氛围,特地撤去护军监场,消除考生紧张情绪,使其“吟咏自适”。考试题目有两道,时限也灵活,答完即可出考场,答卷慢的发给蜡烛,最迟可以夜里再交卷。
  考生宴会怎样举行呢?据考生施闰章回忆,到了中午,听到宣示:“馆选廷试,例不给馔。嘉尔等学行名儒,优以旷典。”就是皇帝要破格赐宴了。据另一位考生毛奇龄回忆,当时在体仁阁设宴,考生四人一桌,共五十桌,都赐座位。光禄寺负责准备饭食——先上两道茶和四道时鲜果品,再上十二道菜,都用精致的大碗盛放。大概考虑到考生以南方人居多,又上“白米饭各一大盂”。据说这餐御赐宴会,价值四百两银子。饭吃完了,又赐茶,然后继续答题。
  博学鸿儒科考试结果,考取一等第一名彭孙遹,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都授为翰林官,到史馆纂修《明史》。蒙天子特招,见达官显贵,著锦绣文章,吃珍馐御宴——就算白了头发,在风雨中蜗居茅草屋,还神往那紫禁城上的五色祥云呢!
  康熙帝借开博学鸿儒科笼络士心的目的,算是圆满达到了。这场考试,皇帝亲自阅卷,糊住考生姓名之后,给阁下覆阅。冯溥审慎甲乙,所取尽名士,一时大家佩服他的冰鉴。冯溥求贤如渴,听说有贤能之士,便把他的姓名书写在座位旁边,以便随时推荐选拔。史书称赞他:“平生爱才若渴,以故天下之士归之,如鱼龙之趋大壑。”
休将遭际庆浮名
  在康熙朝,益都县有“一县两宰辅”之说,冯溥与颜神镇的孙廷铨二人都是阁老级别。两人虽位居高位,但却都不贪恋权贵,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与屡试屡捷,官运亨通的孙廷铨相比,冯溥一直到顺治四年(1647)才被授庶吉士,此时的孙廷铨居吏部尚书之位。
  冯溥任吏部右侍郎后,是孙廷铨的左膀右臂。俩人同在吏部,关系自然非同一般,否则御史李秀也不会无中生有,弹劾诬陷冯溥与孙廷铨腹心相结,说孙廷铨假借目疾之名回避,以便冯溥徇私,将孙廷铨的弟弟孙廷铎以优异成绩中选进士,从而得以考取推官。
  冯溥在《喜儿治世至京二首》中提到自己不为名利所累、隐逸山林的人生追求:“旁人噂杳原堪恕,克己工夫未有成。自笑衰迟能忍事,休将遭际庆浮名”。据毛奇龄的《冯溥年谱》记载,冯溥多次以年老体弱为由,上书请求告老归乡。可见其萧然物外,视高官厚禄为敝履的品性。
  冯溥在为孙廷铨所作的《汉史忆》序中也提到:“予与公同里又同学复同举,公前为太宰,予以翰林佐公其入直中书也。又于公为后进,思退从公游,而性情雅不逮公,将亦侍公之侧、读公之书,以观公笔墨之磅礴意兴之间适而已,或亦沾其膏馥文其鄙陋也欤!”
  从康熙十年到二十一年,冯溥担任内阁大学士12年,但他很早便以衰病为由,上书乞求退休。康熙帝说:“你才64岁,谈不到衰老,等到70岁时再退休吧!”
  此后不久,发生了三藩之乱,军务要紧,乃不敢复言乞休。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冯溥也70岁了,再次请求致仕,皇上仍然挽留。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秋,元宵节的酩酊大醉已烟消云散时,皇帝才下诏允许冯溥致仕,加官太子太傅。皇帝的诏书写道:“卿辅弼重臣,端敏练达,简任机务,效力有年,勤劳素著,倚毗方殷。览奏以年迈请休,词情恳切,准其原官致仕,驰驿回籍,遣官护送,以示眷怀。”
  在回乡之前,冯溥到皇帝面前辞别。康熙帝与他吃过饭,赐他游览瀛台。还派宫廷内侍二人扶先生登舟,游览亭台、曲楹、回廊、岩壑之胜,内有御书“曲涧浮花”四大字。到了浮杯亭,侍臣携酒果相随,每到一个地方让他“坐饮三爵”。
  退休前,冯溥仍心念国事,上《去国恋主》一疏,言恳意切。内列五事:一是皇上不宜费财;二是皇上不宜远出;三是勿轻遣官;四是福建兵马太多,台湾不宜征剿;五是关税盐课不宜增额,请皇上“清心省事,与民休息”。
  康熙赐御制诗一首,诗曰:环海销兵日,元臣乐志年。草堂开绿野,别墅筑平泉。望切岩廊重,人思霖雨贤。青门归路远,逸兴豁云天。“诗中饱含皇帝对自己信任的臣僚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希望冯溥安享晚年的良好祝愿。”冯殿佐解释道。
  同年,八月廿六日,皇帝御笔,又印章一方,上勒“适志东山”四字,又墨刻《升平嘉宴诗》一册。次日辞谢。皇帝遣中书舍人罗映台护送冯溥到家,京朝官数百人同饯之彰义门外,祖帐相望十余里,京城小民有牵车泣下者。
万里长城今犹在
  冯溥喜爱悠游山水,陶冶情操。59岁时,他在夕照寺建育婴会,收无主婴孩,贳妇之乳者育之。还就其傍买隙地,种柳万株,名“万柳堂”。暇则与宾客赋诗饮酒其中。
  同是益都人的赵执信,与冯溥也有一段往事。冯溥是赵执信康熙十八年会试座师。此次会试,赵执信高居第六。冯溥回乡前,赵执信必为万柳堂的座上宾。冯溥卒后,赵执信有《过郡城故座主冯文毅公宅》诗,其中有句云:“回首春明万杨柳,几多飞叶赴东流。”盖以“万杨柳”喻冯氏万柳堂故旧。
  冯溥告老还乡之后,在原衡王府花园旧址,辟建园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取“无独有偶”之意,名曰“偶园”。冯溥在此悠游著述,达10年之久。
  今冯溥辟建的偶园已成为青州旅游名胜。偶园的规模不是很大,但结构紧凑,布局得体,山水相映,别有情趣。其亭山布置,以三峰假山为主体,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溪流潺潺,竹林萧索,松柏森森,花木阴翳,曲径通幽,确为北方园林之胜景。
  冯溥著有《佳山堂集》传世。他承袭“北海世家”的诗书风尚,博雅多文采,精于诗章。朱彝尊称其诗“恢博浩大,似李北地,而精严过之”。他的诗作不求雕饰铺陈,有幽雅淡泊之气。尤其是他的边塞之作,苍劲悲凉,凄伧动人。如《再寄李吉津辽左》其一:十月风吹塞角哀,行人泣望李陵台。饥鸟啄雪群孤立,此代曾淹异代才。
  冯溥还性喜施予。当时,益都县令池为泮为官清正,死在任上,家贫不能归葬,冯溥出资帮助。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2000余金,代替益都县穷人缴纳不能按期承担的赋税。
  冯溥在家乡有很高名望。民间传说,在青州有一条伙巷街,冯溥在京为官时,他的老家人因为盖院墙,跟邻居争地盘发生不愉快。冯家人决定请朝中为官的冯溥来收拾这个邻居,冯溥接到家人的救援信后,就给家里抄了一首清朝人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说,冯家人收到这封信后很受启发,于是就主动地将墙基后退了三尺。对面那一家一看是这种情形,自然也就没了气,同样后退了三尺。两家一退,使得围墙外形成了一条小巷。这条巷被当地人称为“义和巷”,而这义和巷就是今青州城内的伙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