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这一年!

——本报与山东省旅游局联合评选出2015年度全省旅游十大新闻

2016-01-11 作者: 付玉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刚刚过去的2015年意义非凡。在这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第一年,山东旅游也在加速探索、全面转型。
  数据显示,在一系列改革红利带动下,山东全年旅游消费迈上7000亿元大关,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双核驱动成效愈发显著。本报与山东省旅游局联合评选出年度全省旅游十大新闻,站在这时间年轮的分割线上回首过往,更是为了展望未来。
  1.山东旅游告别“小马拉大车”。今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首次将旅游指标纳入全省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省政府成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建立起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环境保障、联合执法、联合营销、综合考核等“六大机制”,全省“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点评:在山东,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多部门、多产业融合中的贯穿角色与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确认。
  2.旅游消费与投资逆势上扬。2015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预计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14%,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5亿人次,全省人均出游达到3次以上。旅游投资达1400亿元,居全国第一。旅游消费与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明显。
  点评: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山东旅游争当引领新常态和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牛鼻子”。
  3.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扶贫攻坚重要抓手。全年有望实现乡村旅游消费1800亿元。61个村荣获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数量全国第一。全省实施旅游精准扶贫,重点确定400个村。
  点评:山东乡村旅游由“大众化”进入“精品化”发展的新阶段。
  4.中国旅游“第一方阵”频现山东身影。青岛凤凰岛、烟台海阳创建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青岛市和沂南县获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山东13家旅行社入围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居全国前列。山东银座旅游集团蝉联“中国旅游集团20强”,山东龙冈旅游集团荣获中国旅游投资杰出贡献奖——飞马奖。首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山东获9金6银,列全国第一。
  点评:全省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速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5.多规合一的《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旅游格局新视角。山东省发改委牵头聘请世界旅游组织编制以旅游为主导,融合文化、教育、体育、交通、商贸、养生、养老等元素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临沂市四规合一、沂南县七规合一,探索出旅游多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点评:以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的旅游相关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
  6.“厕所革命”破解“人在囧途”。山东省政府出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形成政府主导,旅游部门牵头协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经信部门分工负责的全域化“厕所革命”格局。全省新建改建厕所4012座,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排名全国第一。济南城市厕所开放联盟获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创新奖”。今年,我省将提前1年完成54920座厕所建设任务。
  点评:“厕所革命”不只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是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巨大革新。
  7.新业态成产业成长新势力。全省推出邮轮游艇、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研学旅行、温泉滑雪、休闲垂钓、养老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等十大旅游新业态,项目达到743个,资产规模1888亿元。
  点评:新业态正在成为山东旅游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力量。
  8.“互联网+”等多维联盟凸显资源整合效应。2015年4月,“山东旅游O2O泰山会盟”举行,开启全国数千家知名旅行社、线上旅游运营商、风险投资公司、品牌连锁饭店线上线下进行互通、互动、互联的大幕。2015年12月2日,全国“京沪高铁旅游推广联盟”在山东成立,联盟成员将共同打造世界级的中国高铁精品旅游路线。
  点评:旅游发展不可能闭门造车,更高、更多层面资源的整合才能催生出更有售卖力的“好客山东”。
  9.“好客山东·德润齐鲁”扬文明旅游新风。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在全省开展“好客山东·德润齐鲁”系列活动。首批5000名旅游志愿者组成“文明旅游”先导方阵。导游崔丽、游客董萍萍因见义勇为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董萍萍另被国家旅游局授予“2015中国好游客”。
  点评:文明旅游需要硬约束,也需要强服务,从旅游开始的文明行动正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
  10.在全国率先实现旅游基金引导产业发展模式。山东海滨旅游发展基金、山东省旅游发展基金成立,基金总规模30亿元,预计将带动全省旅游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
  点评:旅游业发展已进入“拼资本”时代,两大基金的设立将极大缓解制约山东旅游发展的融资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