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

小杂粮扮起百姓餐桌大角色

2016-01-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丁汉凤,博士,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农业部农作物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常务副主任,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山东科学观测站站长。主要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于2015年3月启动,设5个岗位专家,4个试验站。     
  黄豆、小米、绿豆、燕麦……在现代人的餐桌上,药食同源的杂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消费者的追捧,带动杂粮价格稳定上行;效益好,农民种植意愿显著增强。“近年有很多人打电话询问杂粮种子和生产方面的问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丁汉凤表示。
  当前,围绕提高杂粮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目标,杂粮创新团队正针对优良品种缺乏、良种良法不配套、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等影响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及特殊专用杂粮品种,创新简化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加大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杂粮产业的良种良法配套,全面提高杂粮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全省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小杂粮可不是小产业。山东是杂粮生产大省,栽培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当前年种植面积约300万亩,在全国杂粮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全省杂粮年总产值25亿元,占全省农业年总产值的5.54%,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物,且抗旱耐瘠、适应范围广,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一些地域特色的杂粮品牌,像临沂的孙祖小米、章丘“龙山小米”、济宁金乡“金米”、“龙口粉丝”等受到消费者认可。
  据丁汉凤介绍,杂粮科研是我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培育了高产、优质、抗病及特殊专用杂粮新品种80余个,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支撑了全省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大豆新品种——齐黄34,2014年10月,在嘉祥县老僧堂镇程庄村高产创建点实收亩产313.75公斤,刷新我省夏大豆高产纪录,被农业部、山东省列为主推品种。
  成果背后,是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山东省农科院,菏泽、潍坊、德州、临沂、济宁、泰安、淄博等市农科院以及圣丰种业公司等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队,从事杂粮研究的固定科技人员80多人,包括杂粮领域知名专家和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通过杂粮创新团队的建设,将进一步凝聚人才、凝练方向,为全省杂粮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撑。
  杂粮泛指除了小麦、玉米、水稻、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它小宗粮豆作物,其品类繁杂。据悉,杂粮创新团队首先将聚焦于大豆、谷子、高粱、绿豆等我省杂粮中面积较大的一些品类,通过重点研发和联合攻关,增强新品种、新技术对我省杂粮产业的引领支撑,力促其产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杂粮的消费诉求显著不同于主粮,杂粮创新团队科研的首要任务,是在稳产的前提下,通过对传统名品的研究开发和新品种选育,满足人们对杂粮品质、保健和口感的第一诉求,促进地域性、区域性、品牌化的杂粮产业发展。其次,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研究与主要杂粮品种相适合的机械化,以及配套的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并通过综合试验站与岗位专家的密切协作,促进杂粮体系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集成推广与转化应用。同时,适应消费者偏好,适时开展对杂粮的营养学研究;收集保存优异特色杂粮种质资源,初步建立山东省杂粮主栽品种及育成品种资源数据库。
  作为新近启动建设的团队,省杂粮创新团队非常重视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衔接。据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团队建设启动较早,且设有大豆、高粱、谷子糜子、食用豆、大麦青稞、燕麦荞麦6个体系团队,省杂粮创新团队积极与其衔接,围绕促进山东省杂粮产业发展的目标,承接其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国家体系对山东杂粮产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此外,杂粮创新团队还将开展事关全省杂粮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应急性技术研究,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咨询和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