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

用现代科技激活中药农业

2016-01-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志芬,山东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农产品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药用植物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山东省农学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药农业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审中药材良种5个;制定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地方标准22项、山东省中药材农业主推技术3项。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于2015年5月启动,设专家岗位5个、试验站4个。
  近期,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各界对中药空前关注。实际上,中药材生产即中药农业已经成为当下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新空间。
  “恰逢其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于2015年5月启动,是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六批启动的3个创新团队之一,也是“十二五”期间启动的最后一批。团队首席专家王志芬认为,从国家对中药材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国际趋势看,中草药创新团队建设启动恰逢其时。
  目前,中草药创新团队的威海试验站聚焦西洋参进一步强化产业优势地位,临沂试验站聚焦这一金银花、丹参老产区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济宁试验站研究丹皮、白芍,着眼于我省中西部大面积种植的牡丹及白芍的开发,宏济堂中草药深加工试验站聚焦丹参、蟾酥、地黄等优势特色药材深度开发。
  中药农业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行业,也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自1957年全国开始大规模中药材人工驯化种植以来,中药材生产就列入农业生产中。它不仅是中药原料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还是农业生产和生态多样性承担者,以及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者和传承者。
  优越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再加上丰富的传统植药经验,使山东生产的中药材药性足、色泽正、质量上乘,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口碑好,走货顺畅,深受广大药商和中药生产企业的青睐。目前,山东已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中药材栽培面积已达220万亩,约占全国药材总面积的10%,产业效益已达到100多亿元。从品种看,目前全省种植中药材已达100余种,大规模栽培的也有20余种,其中金银花、山楂、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等已成为全国的主要栽培产区,金银花、丹参、西洋参、牡丹皮等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近十年来,在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县建设的推动下,特别是《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许多县市纷纷制订适合当地自身特色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中药农业的发展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亮点。
  同整个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比,中药农业的产业化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我省对中药农业认识较早,从2005年开始,将《山东大宗类中药材品种选育》列省良种工程重大项目,由山东省农科院牵头,联合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始了山东中药材品种选育工作,这在全国是第一家。迄今已先后选育出省审品种7个,其中丹参品种2个,桔梗品种3个,金银花品种1个,黄精品种1个;2010年开始,丹参、桔梗、金银花等高效生产技术已连续列入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已制定发布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30余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
  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需求和科技支撑能力的落差逐渐显现。从传统的学科设置上看,中药农业几乎处于空白,人才稀缺。王志芬说,中草药创新团队的启动建设,为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启动时间不长,但团队已经聚集了2个泰山学者,一些科研机构在省创新团队带动下设置了相关方向,一批年轻科研工作者得以汇聚。
  中药农业的产品是中药材,它必须符合和满足中医临床对中药药性的基本要求,确保有效、安全、稳定、可控。因此,中药农业与其它农业生产存在显著差别。下一步,中草药创新团队将紧扣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挖掘全省现有中药农业产业化各要素资源,整合区域化产业优势基础,回归中草药天然、道地的本位,构建现代、生态的生产方式;根据山东中药材布局,聚焦优势产业、优势产区、产业优势主导县、特色品种、龙头企业,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推动中药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实现;强化中药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协同攻关,逐步夯实中药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构建全省中药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