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圣城街道向各村、社区派驻216名党务、村务、财务指导员

“三务”监督,农村民主再上一档

2015-09-11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刘华锋

  9月2日16时左右,看到天空飘来一片乌云,寿光市圣城街道北魏社区的魏志华把放在单位楼门口的电动车推向车棚。随后,大雨瓢泼。“之前没有车棚,电动车只能放在楼下,没少挨淋。前些时候,有一天早上车座被淋湿了,我只好步行去上班。”魏志华说。
  北魏社区的“三务”监督指导员徐松玉和李玲在“民情大走访”时,了解到魏志华等人的烦恼。两人跟北魏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沟通,征求村“两委”意见,先后召开了村监委参加的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一致同意搭建车棚。于是,魏志华们的电动车有了“车库”。
  自去年3月份起,圣城街道先后向各村、社区派驻党务、村务、财务“三务”监督指导员216人。
  “‘三务’监督指导员是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形成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的基层监督网络,成为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圣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燕黎明说。
  “三务”监督指导员的设置,由圣城街道党工委根据各村人口规模、工作基础等因素确定,每个村至少一人。“三务”监督指导员每周至少到派驻村工作一天,对村级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指导,做到村级工作监督到位、组织建设联络到位、村级发展指导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安全环保整治到位、社情民意了解到位、直联服务群众到位、方针政策宣传到位“八位一体”。
  “群众信访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问题。经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是因为村干部在处理村级事务时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给群众造成误解导致的。”圣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范祥春说。
  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促进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圣城街道在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程序,从街道机关干部中选调部分政治素质高、作风正派、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同志担任“三务”监督指导员。
  现在,李玲有两份“工作”。作为圣城街道财政所的工作人员,李玲需要做好涉农资金的审核发放工作。同时,她是北魏社区的“三务”监督指导员,对北魏社区村级事务进行监督指导。
  北魏社区居民李春燕从闺女的居住地回来后,十分羡慕人家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社区。“我们的小区看起来倒是整洁,但绿化跟不上,感觉缺点啥。”李春燕说。
  在“民情大走访”时,李玲听到了不少群众的心声,其中村庄绿化和修建车棚等呼声最高。
  “村庄绿化和搭建车棚方案的通过以及工程招投标、竞价、合同制定等,都经过了层层会议研究,并聘请了专业律师进行指导、参与。工程的每一项开支都由村监委把关,‘三务’监督指导员审核后再上报城东总支书记、街办主任签字,层层把关。”北魏村监委主任张拥军说,如今各种绿化树木已经种植完毕,停车棚也分到各家各户并配装了充电电桩。
  “作为驻村的监督指导员,要履行好职责,既要监督村‘两委’成员,把上级意见传达下来,更要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将群众意见反映上去,实现街道和村庄的无缝联接。”徐松玉说。
  为了让“三务”监督指导员的民主监督作用落到实处,圣城街道实行了工作日志、定期调研、工作例会、督查通报、群众监督等五项制度,确保其不流于形式。
  按照规定,圣城街道党务中心统一印制《工作日志》,发到每名监督指导员手中。监督指导员要及时对工作情况进行写实性记录,街道党工委每月对《工作日志》记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建立驻村工作管理档案,做到“一村一档”、“一人一档”。监督指导员立足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具体情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街道党工委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村务指导员工作例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动态,加强指导交流。同时,圣城街道督评办及党务中心定期对监督指导员工作情况进行巡视督查,通过党工委分管副书记不定期到村抽查,督促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实行群众监督制度,各村将监督指导员的职责、姓名、照片、联系电话等,在网上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公开栏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燕黎明认为,“三务”监督指导员的有效推进,使街道民主监督真正做到“实打实”,从而逐渐形成群众管钱、制度管人、干部干事的健康、有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