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聚焦

“一圈一带”规划实施情况检查组建议:进一步提升济南实力、推动济南莱芜两市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省会综合实力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015-09-10 作者: 高翔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高 翔

  根据省里统一部署,“一圈一带”规划实施情况第一检查组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区域办、省委督查室、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赴济南、莱芜两市,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推进。
  “实地检查情况表明,《规划》的实施在济南、莱芜取得显著成效。”省区域办常务副主任秦柯指出,“省会济南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圈一体化发展态势持续增强,济莱协作区‘五个同城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
  2014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7.1%、14.9%,增速均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6%,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4%,高于全省12.9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及产业协作成效显著,一体化发展态势持续增强。
  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青高铁、济南至东营高速公路、济齐黄河大桥、长清黄河大桥已开工建设,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开工,济泰、济聊城际铁路,济莱城际铁路,济南—泰安、济南—聊城公路等都在按计划推进。
  德州、莱芜等周边城市与济南的产业协作日益紧密,其中德州齐河70%以上的产业项目与济南配套。济南市参照苏州—宿迁产业合作模式,与莱芜合作共建了济莱民营科技创新示范园,在济南高新区建设了莱芜研发基地。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省会城市群旅游集散中心、省会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省第一只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省会圈“1+6”金融合作协议等一一达成。济莱协作区在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及资源配置等“五个同城化”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济南在产业发展及经济实力上都颇有成效,由它带动,省会圈一体化发展态势不断增强。但取得成绩的同时,济南仍然存在着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县域经济实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努力的空间。”秦柯说,“此外,2014年,莱芜非钢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6.5%,成绩显著。但产业结构单一、‘一钢独大’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旧艰巨。”
  济南市作为“一圈”的核心城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9.7%,占省会圈的27.6%,首位度不够;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居全省第6、第14位,实力相对薄弱;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虽居全省首位,但服务业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居第11位。
  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的短板,也影响了济南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平阴、济阳、商河三县及长清区占济南市土地面积52%,但2014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仅占15.3%和10%,这制约着济南“一圈”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浪潮集团自主研发的服务器连续17年蝉联国有品牌销量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跻身前五,但在济南像这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拳头’品牌产品数量还不够。”秦柯说,“济南市提升产业层次的任务很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凸显。”
  为此,检查组开出的“四味药方”中,进一步提升省会济南综合实力、推动两市产业转型升级被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这也是一项跨年度的长期任务。
  “建议济南市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优势和潜力。”秦柯说,以增强城市内涵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动力,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切实提高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这是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在发展及转型时与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要围绕济南总部经济高地建设,推进与其他城市合理分工和协作配套,统筹推进与德州、聊城、泰安等市的融合发展,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秦柯说。
  检查组建议两市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导向,进一步加大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做大做强新材料、新信息、汽车、机械装备、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业态,持续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是继续努力的方向。《规划》在财税、土地、投融资等方面,赋予了各市一系列导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第一检查组也建议两市以这次检查推进为契机,全面梳理,分类调度,对已经落实的政策事项实施效果评估,用足用好;尚未落实的,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促进政策早落地、早见效,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集成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