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个头小一点 营收市场大三分

全国4万多个乡镇,就是4万多个产业发动机

2015-07-21 作者: 孟一 来源: 大众日报
  向农村进军
  在青岛隧道施工现场,小型混凝土搅拌车畅行无阻。
  ■编者按 转型!转型!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之际,怎样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能力?这些都成了企业转型发展的焦点。
  众所周知,工程机械行业在近几年内下滑趋势明显,济宁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重镇,面临着市场带来的严峻考验。尤其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转型的快慢将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转型的质量将决定行业的发展前景。
  为通过“剖麻雀”的形式,将个体的经验放大为全局的转型思路,《济宁新闻》特派3名记者分赴3家企业,解码工程机械企业不同的“转型基因”。
  □ 本报记者 孟一

  “农村建设快、全靠小车带”,行走在加速发展中的新农村,这样一句话在坊间流传得颇为广泛。大意是说,服务农村建设的大型机械设备进村难、效率低,远不如现在常见的小罐车、小泵车、小吊车来得实惠好用,浓缩版、“小”字辈的工程车辆正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迸发出旺盛的市场需求。而济宁市恒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正是济宁最早搭上这趟顺风车、实现巧妙转身的企业。
  转型进农村,源于一次歪打正着的巧合。
  “请问,贵公司能否设计制造一种小型的混凝土搅拌车,专门用于地铁隧道的建设。”2009年的一天,恒联董事长陈守伟习惯性地打开电脑与客户沟通,其中,一封来自中铁19局的电子邮件吸引了他的注意。客户在提出要求后,附带了一些隧道建设的数据和图片,用作车辆的设计参考。
  中铁这样的大型国有公司不请自来、送单上门,一下戳到了尚处于起步阶段小企业的兴奋点。
  原来,在地铁隧道建设领域,混凝土在施工现场的运输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将混凝土通过专用管道从地上输送至地下,再由人力一趟趟的运。由于隧道空间狭窄,当时市面上常年的中、大型混凝土搅拌车连灵活调头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想办法送进地下搞运输了,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施工效率。
  对此,恒联首先想到是“车小好调头”,在确保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的前提下设计车辆。为赶客户的工期,第一批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就是把小型搅拌罐与机动三轮车做了个简单的“嫁接”,突突突的尾气一喷,就已经实现了机械车辆的运输,且创了个全国第一。
  “虽然当时的设计很简单、产品很简陋,但问题解决了,客户很满意。”陈守伟说,车辆发出去没几天,“隧道施工现场也可以跑车了”的消息一时间不胫而走,全国各大隧道工地的车辆订单紧跟着蜂拥而至,这让企业尝到了机械个头小下来的甜头。后来,公司又在产品工艺上不断更新完善,做出了变三轮为四轮、加装尾气净化设备等升级动作,使产品更加符合隧道施工的需求。
  可让恒联没想到的是,本以为就是隧道专用的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却在农村建设中焕发出第二春,这一新发现也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思路。
  2010年前后,国家政策开始向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倾斜,很快就有一家安徽的客商看上了恒联的小车。在农村工程建设中,狭窄的村路和隧道一样限制了大型设备的进出,经常是大型的混凝土车开到村口,再用小车拉着往工地赶,路程稍微长点,等到了地方水泥已经干了一半,近乎相同的窘境让小型设备在农村获得了同样的用武之地。
  “农村建设和隧道专用的市场差距堪比天壤。”说起这事,陈守伟激动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就是4万多个产业发动机,从镇到村都要搞建设,都要建房、搭桥,这些都离不开混凝土的使用。要实现工程的顺利建设,每个镇至少配备一个搅拌站和4-6辆搅拌车,这还不算城乡接合部的建设所需。
  机遇当头,庞大的市场让恒联彻底放弃了过去的主业——中型起重机的设计生产,全部研发团队和资金转投小型机械的研发。很快,公司开发出了1.6、3、4、6、8吨位等可供选择的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并配套推出小型混凝土泵车和适用于农村建设的小型泵站,系列产品一经问世便引来全国瞩目。新产品批量投放农村市场当年(2013年)就卖出260多台,销售收入比前一年直接翻翻,转型收益十分明显。
  当被问及小型机械是否像大型机械一样在近两年遭受来自市场的巨大冲击时,陈守伟的答复是乐观的。他说,“小型机械也受影响,但影响不大。农村建设对设备的需求量没有减少,影响主要来自于向小型设备转型的企业开始增多,业内竞争在加大。”在陈守伟看来,机械制造行业进军农村是大势所趋,但要维持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则需精耕农村市场,不能只降体量、不改功能。应更多地进行新产品,包括农用机械在内的研发,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