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全域创新改革蹄疾步稳

——青西新区批复设立一周年改革侧记

2015-06-10 作者: 张忠德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宋 弢
    本报通讯员 刘 伟

  青西新区获批已一周年,生活在西海岸这片希望的沃土,新区人时时刻刻感受着身边的变化:机关干部有的变身成“职员”、企业老板不再为办手续东奔西跑、日夜巡查的网格员让居民们有了真切的安全感……
  一年来,新区大刀阔斧理顺行政体制、自我革命优化经济环境、全面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在改革之路上蹄疾步稳,一幅轮廓清晰、推进有序的改革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大刀阔斧理顺行政体制
  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两区合并所带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便成为这个“二合一”新区必须突破的首要难题,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能力与勇气。
  2014年,按照“新区大整合、功能区扁平化、基层强治理”的思路,一个月左右基本完成机构整合和干部调整。
  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各大功能区的开发管理模式也充满创新:在董家口循环经济区试行“理事会—管理局”双层管理的“法定机构”管理架构,在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实施“企业主导”开发模式,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立“军地议事”工作机制。
  时隔一年,新区再次发力,赋予各大功能区新区经济管理权限,向各大功能区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从最初的69项跃升至173项,真正实现功能区的事功能区办。各大功能区成为一个个“小特区”,可以自主决策、自主审批、自主建设、自主创新、自主担责。
  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充分调动起机关干部的热情和活力。为此,新区研究推进干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率先在中德生态园实施“职员化管理”模式,试点“身份封存、聘任上岗、按岗定薪”的灵活用人机制,在聘任期间职员不再与原有身份、职务等待遇挂钩,而以能力和业绩作为晋升的衡量标准,“去行政化”的职员化管理彻底打破了铁饭碗,为新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自我革命优化经济环境
  26岁的创业者倪凯,一直都想开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但却始终没敢实施,因为他曾经在网上查询过,“开一家公司,要经历验资、申报等很多环节,比较繁琐”。今年4月份,他在新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申请营业执照时,便捷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无需验资报告、一表申报、当场办结,一天内营业执照就发放到了他的手中。
  倪凯所享受的便利源自新区率先施行的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制度。新常态下,新区把改革作为最大的红利,破藩篱、涉险滩,快马加鞭、勇于攻坚,投资便利化等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破冰”: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首创“一地多用”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建设工程“绿强度”指标体系、规划“公告许可制”、社会投资类项目“施工弹性许可制”……
  相关数据显示,改革后,新区规划管理初步实现了“快速审批”;施工许可证办结时限由原47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审批材料由原18项压缩到4项;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2万户,同比增长124%。一场以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标志的革命,正如一场绵绵春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全面创新推进社会建设
  改革破浪前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井然有序、崇尚法治、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如何在2096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做到这一点?新区主动转变工作理念,开展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小网格”垒起了“大体系”。为探索精细治理新模式,新区划分为城市网格、村改居网格、农村网格、企业网格和特殊网格5种类型、1549个网格。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了5名网格员,将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纠纷调解、民生服务、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六大领域事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截至目前,共处置问题隐患事项近13万件,处置率达97.07%。
  利用智慧城市技术,建设起区、镇街、管区三级互联互通、高效运作的信息支撑平台,可综合利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森林防火、城市防汛等4000多路视频监控资源,对隐患风险易发区域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监管,构筑起智能巡查“天网”。
  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新区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成立了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国土资源、文化市场、海洋渔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包括行政处罚权、监督检察权和行政强制权等),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执法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