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赋税沉重影响经济立碑象征自由贸易

“今日无税”碑见证古商城繁荣

2015-04-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海霞 拍摄   图为周村古商城老艺人在“今日无税”碑旁表演。
  阅读提示
  在周村古商城中的大街北段,有一座六角形石碑,正面刻着“今日无税”,背面记载着它的历史故事。它的存在对清朝时期的周村商户来说,意味着免去了繁重的税收,自由贸易的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富贾商人,成为了“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的工商重镇。

  □ 本报记者 魏茜茜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孙德志 胡新广

  “今日无税”碑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它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对当今的金融环境又有哪些启示?4月7日,记者走进周村古商城,与周村民俗专家一同探寻“今日无税”碑的印记。
 周村古街商贾云集
  提起“天下第一村”,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周村,而每年有上千万游客来到周村游玩,自然少不了周村古商城。
  吃着香脆的周村烧饼,逛着古商城中的店铺,你也许会留意到,在几条古街的交会处,有一座刻着“今日无税”的六角形石碑矗立其中。若问周边经营生意的当地人,他们会告诉你:“这与谚语‘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容当时周村工商业繁盛程度远超过作为山东首府的济南,而论周村为何有这么好的金融环境,那就离不开这一道“今日无税”的令旨。”
  “山东一村,直隶一集”、“金周村,银潍县”、“旱码头,金周村”。从这些一百多年前就广为流传的谚语中,仿佛可以看到周村,这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末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一度位居山东四大商业中心(烟台、胶州、潍县、周村)之首的昔日风采。
  周村的商业繁盛起源于寺庙经济,唐宋以来宗教勃兴,接连不断的庙会和5天一次的集市贸易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批商客。至明代,随着大批山西、陕西的移民迁入,山西、陕西、福建、浙江一带的商人纷至沓来,山东本地商人也开始活跃,逐渐形成了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顾商业街区组成的周村古商城。其中仅大街就长约1300米。在鼎盛时期,周村的商号、作坊多达5000余家。
  在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下,周村作为一个非州非府的普通市镇,何以突然在明末清初单纯靠工商业而崛起,并很快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重镇?
 减轻商户税重疾苦
  周村民俗专家郭济生告诉记者:“周村古商城的繁荣,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客观因素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一批高官及地方名人的产生和促进,而这就不得不提到当年向圣上提请的‘今日无税’政策”的刑部尚书李化熙。”
  据文献记载,李化熙是清朝顺治皇帝的刑部尚书,为官期间,不怕权贵,敢于为民做主。当年,荣归故里的李化熙发觉周村市面繁荣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隐患。一些土豪市霸强取豪夺,欺行霸市。加上赋税沉重,正常的贸易秩序难以保证,导致部分客商不敢贸易,甚至有些客商打算处理完存货便离开周村。
  赋税沉重到什么程度?郭济生告诉记者:“衙门里的差人今天拿一张纸说是内务府的文告,明天拿一张纸说是府衙里的文书,挨个店铺敛银子,税如牛毛。”
  当年,顺治皇帝赐宴群臣,李化熙不忘家乡困情,跪地请求皇帝下旨减免赋税。皇帝沉思片刻告诉他,国家赋税不可免除,但看在他有功于国的份上,可赐他一道手谕,免除一日的税款。李化熙返乡后,将皇上的谕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街市中心位置。
  据郭济生介绍,山东的集市,一向有“官集”和“义集”之分。“官集”指的是由官府设置的集市,设立“官牙”,商人必须向官府领牙贴、交牙税;而“义集”是民间自行交易,不需要交税。“当时李化熙还做了两件好事,一是请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并组织保安人员,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另一件就是代完市税,李化熙代商缴纳集市税赋,周村街拿多少税银,全部从李府往外抬,不再向商人征收一文。从此,周村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的‘义集’。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带动了周村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象征自由贸易精神
  李化熙去世数年后,他的儿子李溉之、孙子李斯栓、曾孙李可淳…一辈接着一辈代完市税,前后绵延了至少8代人200多年。
  社会局势稳定,集市贸易繁荣,自然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汇聚于此。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述“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可见,蒲松龄在康熙中叶看到周村商业仍然是繁荣昌盛了。
  郭济生说:“今天我们面对这块貌不惊人的石碑,可能难以想象一块石碑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换个角度想,实际上,‘今日无税’碑宣示的是一种特区自由贸易的精神,这是一种放到几百年后的今天都值得推崇的先进理念,这种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划时代意义。”
  在明末清初的周村,这种理念由身居高位的官员倡导并施行,使周村的商业发展环境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城市,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有力迸发,奠定了周村数百年繁荣的基石。如今看到的这块石碑,是2004年周村区政府为庆祝周村自行开埠100周年刻立的,正面镌刻“今日无税”,其余几面刻的内容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长山知县金鉽来周村视察后亲自撰写的《周村义集记》。
  在《周村义集记》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修神宇、建桥梁、蓄药饵、助婚姻、舍絮袄、施棺木、置义仓、修学宫,种种义举四方得之,又不独厚于一镇。”对此,郭济生解释,李化熙的义举得到人们的肯定,许多人纷纷效仿,如淄川县的太史唐梦赉、武秀才张济宸在淄川西关代完市税;毕孟议等在王村镇代完市税;唐太史还在齐东县代完市税。可以看出李化熙的善举直接影响到了周围其他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