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我们是跟人民、跟时代签了约”

——我省签约文艺评论家、作家代表访谈

2015-04-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 琳

  “这些签约的文艺评论家具有学历高、业务精、年轻化、申报选题质量高的特点。”在我省首批30名签约艺术家名单发布后,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于钦彦如是评论。
  以20名签约艺术评论家为例,从年龄上来看,“80后”有3人,“70后”8人,“65后”9人,年龄结构合理,均处于年富力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人生阶段。从学术层次上来看,具有教授和高级职称的10人,副教授和副高职称的9人,均处于各部门单位和高校的学科建设前沿,多位入选人出版了专著,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文学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活动,“签约”会对文艺评论家、作家的创作产生什么作用?
  省作协的签约作家制度已经推出了四批签约作家。济南市文联《当代小说》副主编王方晨曾是省作协第一批签约作家,4月21日,他又成为第四批签约作家。他认为,签约作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山东作家队伍散兵游勇的状态,在想向国内、国际文坛进击的过程中,集束式的冲击会产生更强的力量。“签约最大的作用在于,它向众多作家、文艺评论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文学才华、向文学前辈学习的平台。”
  “‘签约’二字千钧重,一诺千金。我们是跟文联作协签约,也是跟艺术家签约,更是跟人民签约、跟历史、跟时代签约。”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逄春阶此次签约成为首批文艺评论家,他认为,必须牢固树立文艺为人民的价值立场,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多位入选人表示,作为签约评论家,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号,做到有魂有骨。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贺仲明说,应该坚持这样的工作原则:以文学为中心,不说假话、人情话,真诚表达自己的声音,以真诚向善向美之心看待文学批评。“作为山东文学史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责任和义务多关注山东作家和作品,发掘其美和独特价值,让更多读者认识山东作家和山东文学。”
  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吴可畏是一名“80后”,多从事音乐领域的评论。他说,文艺评论和文艺原创作品时间应该达成“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的艺术默契。山东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出,有利于各个领域的评论家广泛涉猎,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让自己的文艺评论文章呈现出“跨界复合型”的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