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内

为纪念抗日抗争中在胶东英勇牺牲的20850名烈士而建,70年来所承载的“胶东魂”感召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铭记抗战历史,激励后人前行

2015-03-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于冬亮 王培杰 杨卓见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成早、面积大、纪念烈士多的专题抗战烈士陵园——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从1945年春建设至今亦是整整70年,她所承载的“胶东魂”默默地感召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丰碑”矗立英灵山巅
  在栖霞境内的牙山前怀,有一座雄伟挺拔的英灵山,占地760亩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在此依山而建。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布局呈“中”字形,由中、东、西三路组成,建有烈士名录塔、烈士纪念堂、著名烈士墓、纪念亭等311处纪念建筑物。70年来,每逢清明时节,自发到英灵山凭吊先烈、缅怀历史的人们络绎不绝。
  进入陵园,一片开阔的广场映入眼帘。广场前方,是宏伟庄严的烈士纪念堂。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纪念堂,门前有六根巨型石柱排列在堂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显得格外庄重。纪念堂内,悬挂着革命先烈们的图片和事迹介绍,被俘临刑前仍慷慨演说“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胶东特委领导人张连珠,为保护全村人英勇就义的“支前模范”女英雄解文卿……堂内陈列着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烈士的遗物:闻名齐鲁的“一一·四”暴动用过的大刀、长矛、土枪土炮,著名的天福山起义“山东抗日救国第三军”大旗,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用过的手枪、钢笔,胶东战斗英雄、第十三团团长夏侯苏民穿过的皮鞋,染着烈士鲜血的功劳证、日记簿等都陈列在纪念堂内。
  纪念堂后身,便是一条通往英灵山顶的石砌甬道。这条路共有775级台阶,被命名为“理琪路”。路的前方,是块石垒砌的理琪墓,其东南25米处建有刻记3342名烈士的“烈士芳名”塔;路的东侧,肃然矗立的“烈士名录永垂千古”塔,四面刻有11792名烈士英名,占地面积8087平方米的烈士墓区,267名先烈长眠于此;路的西侧,立有“英名千古”石坊,顺路而上依次筑有胶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林江和抗日英雄任常伦、王彩春、王克山之墓。
  路的最前端便是英灵山巅,由960块花岗岩石砌成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赫然在目,高达21.37米的塔上刻有5716名烈士英名和建塔碑文,塔西立有战斗英雄任常伦铜像。纪念塔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居高临下,倚塔而望,整个陵园映入眼帘——这是英灵山上的一座历史丰碑。
  
  烈士陵园筹建始末
  为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安葬和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胶东大地上的烈士,胶东800万人民在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胶东军区司令部的共同号召下,在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之前,便开始集资修建胶东革命烈士陵园。1945年4月,胶东建塔委员会成立,“以牙山为中心,南至海阳,东至牟平、乳山,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实地考察了几十座山头”,最终确定将纪念塔选址灵山。这座灵山也因成为胶东人民祭奠缅怀先烈的圣地而更名为英灵山。
  1945年5月1日,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就在这一天,陵园的主体部分——纪念塔竣工。11月7日,10余万军民在此举行了纪念塔落成典礼,并为抗战八年牺牲的先烈举行公祭仪式,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出席大会,各地烈、荣、军属代表应邀参加,到会军民近10万人。之后,烈士陵墓和烈士纪念堂等建筑相继落成。
  烈士陵园的筹建,得到了广大胶东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1945年,在烟台尚未解放之时,胶东区党委拟在陵园内铸造一尊任常伦铜像。因当时缺乏铸造材料,工匠们想方设法“找米下锅”,甚至扮作“货郎”,冒着生命危险走乡串户收购铜制品。根据地的军民听说要为任常伦修铜像,“新婚夫妇捐出了铜脸盆,老农捐出了铜烟锅,儿童团员捐出了日寇扫荡时丢弃的铜弹壳”。靠着胶东军民倾囊而出的深情厚谊,英雄任常伦从此屹立在英灵山上,一站就是70年。
  1950年4月,胶东抗日烈士陵园更名为英灵山烈士陵园;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当年正式更名为胶东革命烈士陵园;1955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14年名列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见证胶东军民抗战历史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了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伏击战、民兵联防战等20多种行之有效的战法,共作战7590次,攻克日伪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歼灭日伪军总数的25.28%,占整个人民军队歼灭日伪军总数的7.82%。到抗战结束时,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员由抗战初期的1840名发展到63064名,武装民兵发展到22万人,自卫团员发展到80万人。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的两万余名抗日烈士,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他们当中有胶东党组织的卓越领导人,有叱咤战场奋勇杀敌的英雄战士,有面对敌人淫威至死不屈的共产党员,有为掩护组织而舍生取义的普通百姓……在2014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胶东的理琪、任常伦、于寄吾(又名于己午)、王克山、夏云超、孙春林、牟光仪、陆升勋以及马石山十勇士等都赫然在册,他们永远是共和国的脊梁。
  “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19岁参加八路军,20岁入党,身经大小战斗120多次,负伤9次,身上伤痕11处。他缴获的武器足能装备一个排。1944年11月,任常伦带领33名战士担任阻击任务。在一个小时中,杀死日寇135名,伪军123名,他自己就拼死鬼子7名,最后23岁的任常伦和33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70年来,他一直持枪站立在英灵山上,在这里历经风雨,护佑着他所热爱的这方热土和父老乡亲。2009年,任常伦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名字从此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胶东红色文化
  烟台市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曾诞生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胶东革命历史是胶东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现今烟台市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烟台市委高度重视挖掘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将胶东革命精神贯穿胶东红色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渗透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考察过烟台红色文化的专家学者都感受到,现在的革命老区大多数是欠发达地区,而烟台既是革命老区又是经济发达地区,烟台的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同时又拥有十分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在全国是很少见的。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多次强调,要重塑革命老区光辉形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走出一条更具发达地区特色、更具现实说服力的发展路子。烟台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认为,早日把烟台建成蓝色、文明、幸福之都,需要物质支撑,也需要精神力量,建设胶东“红色文化中心”,就是要大力弘扬坚守信念、献身理想的红色精神,为建设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提供持久动力。
  从2013年下半年起,烟台市开始着手加大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力度,开展了向全社会征集红色史料活动;对重要的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文物文献等进行了妥善保护和修缮;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经典场所和精品旅游路线。初步构建起红色文化宣传推广体系,通过文艺作品、新闻媒体、学术研讨、党校培训、学校授课等各种形式,全方位加大对胶东红色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将其作为烟台的主体文化品牌加以打造。
  下一步,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将围绕“凝练红色精神鼓舞人、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创作红色经典感召人”的思路,在传承和弘扬胶东红色文化上持续用力、不断突破,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烟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闻名遐迩的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
  烈士纪念堂
  烈士墓区
  英灵山
  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