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常态 新作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淬火升级 驶入高效生态发展快车道

2015-01-29 作者: 魏东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天弘化学循环经济示范园
  △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
  □魏东 李明
  
  2006年4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这里为黄三角开发建设的龙头,2011年5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这里纳为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产业发达、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区正崛起在渤海湾畔。
项目引进为何“挑肥拣瘦”
  站在开发区放眼四望,港口大型设施预制场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宽阔笔直的大路纵横交错;施工厂房鳞次栉比,施工现场车水马龙……这片曾经的“生土”、“冷土”、“荒土”,正在东营人手中变成“活土”、“热土”、“金土”。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开发最大的特色,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从建设伊始,就始终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区跨越发展的‘一号工程’,转变招商观念,变‘大而全招商’为‘产业链选商’、‘产品链招商’,引进高端项目,特别是加大对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的争取力度,聚集发展要素,建设产业高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推动大发展。”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苟增杰说。
  “现在开发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帮助制定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优化调整重点项目投资机会研究》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区总体规划》,企业要想入驻,首先要看是否符合我们的整体产业链规划、是否现代化、是否安全环保。”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何宝民告诉笔者。为了能从外面引进好的项目进驻开发区,何宝民在去吉林招商的时候,先要在现场住上两个晚上,夜里到企业附近的田间地头,闻闻是否有气味,然后到农户家里采访他们。何宝民说,只有长期居住在企业附近的居民才最了解企业是否有废气和废水的排出。不管项目的效益多好,只要能耗大、污染严重一律拒之门外,不符合产业链条要求的也要慎重考虑。
  “任何一个想要进驻开发区的企业都需要投资促进局、环保局、经济发展局、科技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的联合初审。初审通过之后,再经过专家顾问组的审核和主任办公会的层层把关。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必须符合开发区产业规划要求,对没有环保措施或者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近年来因环保问题拒批项目40多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发区环保分局局长李爱涛如是说。
提质改造 激活一池春水
  投资是稳增长的“定海神针”。苟增杰表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把抓项目作为扩总量的主要支撑,作为调结构的主要抓手,作为发展后劲的主要保障。
  2014年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东营市单体装置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0亿元,一期投资105亿元,是在省市两级政府与中石化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由富海集团、万通集团、石大科技集团、东营市石化集团等地方炼化企业联合出资建设的大型芳烃化工项目。
  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伴随着国家政策“组合拳”陆续落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对区内主要化工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生态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开发区投产和在建项目达到90多个,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贡献3500亿元的工业产值。
  一个个龙头企业“引得进、能发展”,很快就实现了“可带动”的全新局面。在行业“领头羊”的辐射带动下,开发区主导产业实现迅速升级发展。
  “开发区‘油头化尾高化身’的石化产业链条基本形成,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化工园区20强’荣誉称号,也是我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园区。”苟增杰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原油一次炼化能力达1250万吨,具有发展大型石化企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碳三、碳四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乙烯、芳烃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入区项目引进了美国UOP、德国鲁奇、法国阿克森斯、俄罗斯联合技术公司等国际先进生产工艺30余项,有的项目仅工艺包一项就投资1亿—3亿元。
  在培育现代物流业方面,该区重点引进实施了总投资80多亿元的中海油、万通、宝港三大临港物流园区以及中海油1500万吨渤海湾原油上岸终端项目建设。全区仓储物流区液体化工品一次性仓储能力突破500万立方米。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开发区重点推进钻井平台修造和机械加工产业。万达年产2000千米海缆项目已顺利投产达效,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海缆生产基地;长志泵业年产1500台特种泵项目投产后将逐步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种泵生产基地;绿洲核能装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高端重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软硬兼施” 造优质环境
  “企业来的污水经过生化处理系统、加氯消毒处理系统等六部分工艺处理后将变成清澈见底的达标水。”在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李爱涛介绍。近年来,开发区先后投资2.7亿元、用地150亩,建设了设计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准。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在污水处理厂的西面和南面,还分布着大片由火山岩、砾石、沸石填充而成的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原水将流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
  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就将环保、安全放在了首位。投资16亿元建设了集中供热中心,园区内原有自备锅炉全部关停,推动实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全省唯一的省级石化产品质检中心已经建成;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园区环境在线监测中心,实现了对企业气体及污水排放的在线实时监控。2012年,开发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安全标准化示范园区”。
  现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加快完善。2014年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近6亿元,建成道路10000米,完成填土800万立方米,新增绿地面积58万平方米,投资1.3亿元建成了公共租赁住房728套。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了金港商城二期;投资3000万元正在建设东营港中心医院;全省首家石油化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华东石油交易中心已投入运营,自平台上线4个月以来就已完成交易量约18万吨,贸易额近13.5亿元,对于促进传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全市石化产业影响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东营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投资累计已超75亿元,一个以完善基础配套为支撑,宜业宜居的新城区呼之欲出。
  服务就是生产力。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围绕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两大看家本领,坚持把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班子成员包项目、科级干部挂项目、委办科室推项目”的模式,通过年度部署、月初计划、月底检查、全程跟踪、全程督办,对项目实行“零距离”、“保姆式”、“全天候”帮办,确保每个落地项目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动工上马。
  据统计,开发区全年累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项目推进、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380余项,积极探索审批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五步联审联办”绿色通道,累计受理业务28万余项。
为港区生产拧紧“安全阀”
  “环保和安全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如果说环保是一把慢刀子,而安全就是一把快刀子,如果管理不好,随时会出问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安监局局长姚建军说。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建设发展期,诱发事故的因素逐年增多,致使安全工作监管面广、点多、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开发区深处油田腹地,重化工业比重大,易燃易爆品多,重大危险源广,安全风险无时不在,稍一麻痹就会出大事故。
  要实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构建完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安全管理体系就势在必然。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责任。聘请安全生产专家32人次,帮助27家次企业查找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139处;投资1.05亿元完成了化工园区消防站等8个政府项目、6个企业项目的安全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建立起以开发区管委会为一级网格、10个行业主管部门为二级网格、58家生产经营单位为三级网格的责任体系。
  “谁主管、谁负责”,企业是生产主体,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开发区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引导企业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机制,10家危化品生产企业运用自查自报系统查报隐患3765条;全区已开工投产危险程度较高的18家企业,全部缴纳了安全生产责任险,共缴纳安全生产责任保险60.76万元,保额2.6亿元。
  安全教育,警钟长鸣。开发区每年都按照计划组织不同形式的安全培训,对一线生产员工培训以提升安全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开发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六打六治”打非治违、冬季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共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3.2万起,区安委会挂牌督办治理隐患196处,采取政府购买安全服务的方式排查消除隐患587条。
  “安全生产不能靠运气。”这是姚建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因为东营港人这种未雨绸缪的工作态度才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金牌”保障,实现了“零伤害、零损失、零事故”的三个“零”安全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