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视界

大家高学引我行

——记冯其庸先生的辛勤教诲(下)

2015-0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叶兆信

行程万里益无穷
  冯先生是“读万卷书”的自觉践行者,又是“行万里路”的严谨笃学人。他多次带我外出游历考察,行程达数万里。他说,行路少了,局促于一隅,见闻隘陋,如吴牛之喘月,蜀犬之吠日,人以为常者,他以为奇,自然就会处处碰壁。先生透辟的见解与“行路中”随时随地的言传身教,开我心智,美我心灵,让我受益无穷。
  1997年8月30日。我随冯先生和师母——原人民大学俄文系的夏菉涓教授一起登上北京至乌鲁木齐的班机,开始先生的第七次西部之行。抵达的第二天上午,他就与当地专家进行了探讨。先生十分动情地说:“我向往中国大西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定会强盛!而强盛之途,除了改革、开放、民主进步等,西部大开发是其关键。从历史来看,我们国家偏重东南已经很久了,这样众多的人口,这样伟大的民族,岂能久虚西北?回思汉、唐盛世,无不锐意经营西部,那么现在正是到了全面开发大西部的关键时刻。因此我们应该为开发大西北多做点学术工作,多做点调查工作。相信志在建设新疆、志在发展新疆文化的人会越来越多”。随后,在古丝绸之路的遗迹处,他畅谈中国历史上的开放,展望未来国家发展西部,有可能再创“新丝绸之路”的辉煌。抵达克拉玛依,他看遍百里油城,抒发胸中豪壮,高兴地为该市题词“中华民族富强之源”。先生那高瞻远瞩的目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西域文化的胆识、魄力,都表达着一个中国优秀学者的伟大心志和坚韧毅力,深深感动着当地的专家和干部群众,也深深启发着我自觉打好思想素质的根底。
  在去伊犁的路上,冯先生给我介绍了他前几次来考证玄奘取经路的情况。他对我说,一个地方就是一本书,这本书里的知识在书中是体会不到的。在书本上你查到的是历史,当你到达现场的时候才能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这样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才是真正地学通了。正是在先生的指点、鼓舞下,新疆山川、草原、绿洲的美好,密林、雪山、河湖的清新,牛哞马嘶、琴声悠扬的悦耳,乍冷乍暖、雨雪无常的奥秘以及牛羊肉奶、葡萄瓜果的鲜美,都让我感触、感悟;林则徐纪念馆、惠远历史名城等名胜古迹、名人轶事、众多有别于敦煌的廊庙壁画、石狮、楼阁,都引我惊叹、深思;祖国边境线的界碑、和睦牧民区的风情,给我以自豪、神往;部队干部战士的艰苦守边,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的情谊,让我敬佩、叹服。冯先生一路行,一路品评,一路思索,一路摄影,一路作诗、作画、写字,抒发他那宽阔的胸怀视野,表达他对当地军民热情欢迎的谢忱;同时教育我努力培养书画家应有的情操、气质,指导我认真思考自己的线描画与西域壁画的融合,为我此后在泰山和济南白云洞等地成功探索大型传统壁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谙齐鲁文化精髓的冯先生多次来山东,每一次都要我随行。每一地都有他点石成金的高见,每一地都留下他潇洒沉稳的墨宝和豪迈瑰丽的诗篇,给我以大家风范的恩赐。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济南华不注山的道家文化遗址考察中,先生说,千佛山是佛教圣地,道家文化就体现在这华山,何况离市区仅有几里路。旅游部门应该早开发,早日对游人开放;在对日照莒县大汶口“日云山”刻画符号、济南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古佛像、古摩崖等相继进行精细研究后,先生再次提出保护好古迹,发展好旅游的设想。在济南南部青铜山唐代大佛的研究中,先生还巧妙地引导我判断大佛的年代、风格,并提出重视地方志的研读问题,使我受益匪浅;在威海刘公岛的参观中,他还建议我们报纸应注意宣传威海的甲午海战博物馆等。
  第七届红楼梦国际研究会在我省莱阳筹备期间,冯先生豪情满怀,当走近莱阳看到梨花落尽,槐花盛开的美景时,即在车上吟诗:“春色阑珊不可寻,梨花落尽梅青青。多情最是莱阳道,万树槐花伴我行”。多情最是莱阳道,也可理解为多情最是山东路,多情最是齐鲁行。
  1993年5月,冯先生来到临朐山旺化石挖掘现场,捡到有树叶、青蛙、昆虫等各种类型的化石,翻来覆去看了又看,随后就为山旺化石馆欣然题诗:“云程万里到青州,来读石书万卷稠。众妙之门何处是,山旺一叶天下秋。”先生不仅把这首诗写到宣纸上,还特意用毛笔把这首诗写到了化石上,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对比、交融的创造力的赞叹。其后,先生还在游览考察中写下《同叶兆信游荣成成山头》的咏叹。吟出《游济南锦绣川口占》的赞美。为纪念孔子诞辰,他书写了大型竖幅的自作七律诗。为支持发展传统文化,他为泰山风景区、宁阳神童山和济南白云洞等地题写了雄浑壮观的摩崖。
  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1993年8月14日,我陪先生一道过蓬莱、经烟台、上牟平、到威海。一路行进,先生停留观景,心旷神怡。看城乡面貌,由衷赞叹。当看到烟台农村的农民别墅一幢幢一排排时,他高兴地说:“太令人振奋了。美国也不过如此!”当晚我们住到威海的赢州宾馆,先生就情不自禁地书写出他的即兴之作:“自烟台至龙口途径海头、潮水,蓬莱碧海如天,风光如画,诗以记之,‘海头潮水到蓬莱,处处风光入画裁。最是青天碧海夜,潮声雄似万马来。’”先生豪放诗句中所蕴含的对山东沿海美丽风光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惊喜和颂扬,也深深启发我连续三年创作出三个整版的新闻速写,三次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出生于江南的先生还带我游历江南。其间,他多次引导我认真体会大江南北书画的不同风韵,并结合实际,对我的小写意国画作精心指导,在构图、用笔、用色、题跋、用印等关节处为我传授“真经”,并告诉我,画“小写意”有你的优势,一定要博采众长,多下功夫。
“千山万水着先鞭”
  冯先生教导我,个人的进步、突破,还要体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任何一个优秀的导师对在职学习的学生,都应该率先支持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先生为师育人的胸襟和智慧常令我心潮澎湃。
  1998年4月15日。报社决定创办《大众书画》专刊,由我担任主编和新闻书画院秘书长。冯先生很是高兴,先是高度评价大众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第一家创办这样的书画专刊,适应了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先生又把大力支持我做好专刊的创办工作,作为为师的份内之事。
  创刊之初,先生打来电话,具体谈了他对办报的几点想法。他说,开头必须准备三期有分量的稿子,各版都要有专人负责,版面设计要大方。古代的书画作品要少,现代的要多,文章每期要有名人撰稿。他可以负责写篇《创刊感言》,作为发刊词。他在创刊感言中说:“听到《大众书画》创刊的消息,十分高兴。”“这些年来,书画篆刻特别红火,几乎是老百姓人人所爱,这是一种好现象,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一种象征,无论是书法篆刻和绘画,都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反映,老百姓人人热爱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这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是民族自爱自豪的表现,我们应该特别珍惜这种感情。”接着,冯先生在文章中就画刊的大众化、画刊的导向和重视作品的评论赏析,以及重视中青年的作品等问题作了鲜明的阐述。其后,先生还在《大众书画》上发表了《梦里青春可得追》,忆华君武、关良等人;发表了《博学宏通、显幽烛微——读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一文,经连续多期刊登,引起强烈反响,显现了大众书画的学术品位。在之后的多期中,先生积极筹约稿件,介绍画家,又陆续发表了《我所认识的杨仁恺先生》、《青春不觉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戴行之画册序》等,得到读者的喜爱。先生说:“我对画刊信心十足,要让中青年和部分老年爱好者来读。很深的文章尽量少发,多发表一些像启功老先生这样档次的作品。这在当代是有目共睹的,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也能起到扩大发行量的作用。”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冯先生还赋诗寄语:“百年一瞬驹过隙,新纪长鸣到眼前,我欲披风追日月,千山万水着先鞭”,祝愿《大众书画》在新世纪扬鞭策马,越办越好。同时为我的书房题名“仰圣斋”,激励我在齐鲁山水人文的陶冶中继续奋斗。
  高山景行,恩同再造。师从冯先生二十八年,我接受到了先生第一流的学问,体悟到了先生第一等的境界,从而造就了我的进步和提高。为此,集团(报社)近三届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同志都到北京看望过先生,都表示很感谢先生为报社培养人才。而冯先生说,“还是报社的工作做得好。我总是教导兆信,一定要努力再努力,提高再提高,争取多为报社的事业增光添彩”。
  先生的话每一次都让我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