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的场馆资源如何“盘活”

——全省文化场馆运营思考之一

2015-0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红军
  
  前些天,到莒南县新世纪电影城采访,这座老剧院改造的影城,已经基本上能够实现收支平衡。2015年,影院已再次规划进行升级改造,投资600多万元增设3个观众厅,从而满足各层次观众群体的需求。这座此前以商铺出租为主的老剧院,不仅盘活了现有资源,而且有了更好的发展未来。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剧场都依靠出租场地勉强运营。”我省一家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于新建剧场来说,这些老旧剧场运营相对困难,入不敷出,大大影响了文化惠民。“有些老旧剧场就剩下‘看门人’,整天锁着门,不让人进门,这不仅是资产闲置,也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浪费。”
  在此之前,有关部门曾委托山东大学进行过一次调研:我省剧场保有量位于全国第四位,截至2014年10月,共有126个专业演出剧场,初步计算最初建设成本就有50亿元,按照重置投资来算的话,现在至少能够达到200亿元,而且这些剧场地处城市的核心位置,总资产已经不少于300亿元了。
  这么多的国有文化资产,如何真正盘活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剧场就是一个“壳”,如果没有内容、没有演出,真正闲置起来了,会连一个仓库都不如。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剧场的公共文化属性。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剧场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演出服务内容少、演出服务不规范等现象制约着剧场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但剧场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
  当初,这些老旧剧场都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花费大价钱进行建设的,选址也都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但在建成之后,这些剧场就好像失去了“功能”,无法根据观众需求选择演出,也就无法发挥其在演艺产业链中的作用。如今,我们只需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就有可能再次盘活这些投资巨大的资源。
  其次,我们要以标准化提高剧场的竞争优势。这些老旧剧场虽然地处市中心,但在观众停车、演出保障等方面不如新建大剧院,灯光音响舞美等舞台专业人员也不足,需要专业的演出服务要求。为此,从今年1月15日开始,我省剧场地方标准《剧场等级划分与评定》正式开始推广,根据硬件水平和剧场运营质量水平,将剧场划分为四个等级,给剧场提要求、立标准,让剧场工作不断完善、剧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再次,我们要以演艺活动实现剧场良性发展。在这方面,许多人有疑虑:老旧剧场能活跃起来吗?在北京市朝阳区,其文化馆下属的有9个剧场,刚开始就是组织孩子、老年人活动,但随着许多民间戏剧爱好者、创作者走进来,这些剧场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运营,慢慢地在演出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我省有了自己的剧院联盟,有了自己的剧场院线,有了自己的票务系统,也有望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对剧场进行财政支持,承接更多高质量、高水准的演出,不仅能在文化惠民上出一份力,在演艺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且能更好地盘活这些文化场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