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如何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少人员、缺资金难题,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作用——

诸城:“1+2”模式补文化建设“短板”

2014-11-21 作者: 本报记者 郑颖雪 本报通讯员 徐春光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郑颖雪 本报通讯员 徐春光
  
  诸城市以创建提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为抓手,以有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全市创新推行基层文化队伍“1+2”建设模式,切实解决基层文化管理服务人员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人办事,能办成事。
  “1+2”模式,是指明确一名在编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专职文化管理员,从大学生村官、社区公益岗位人员、退休教师、离职干部中选聘2名左右人员担任兼职文化管理员,在市里进行备案、持证上岗。“目前,诸城市共配备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235人,兼职文化管理员518人,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保证了公共文化的持续发展。”诸城市文广新局局长王聚培说。
  据王聚培介绍,作为文化队伍建设的牵头部门,诸城市文广新局组织人员到镇街、社区调研座谈、听取意见建议,结合实际进行适度的超前谋划,形成了实行“1+2”模式、配齐配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决策建议,并呈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市里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对此进行了适当的论证完善,正式下发《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实行“社区专用、镇聘镇管”,在人员配备、薪酬待遇、考核激励、培训成长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形成了“1+2”模式顺利推行的政策保障。
  在推行“1+2”模式的过程中,诸城市边实践边探索,对遇到的问题不回避退缩,全力解决。“在诸多问题中,最为直接的就是兼职聘用人员的待遇问题。”王聚培说。对此,该市文化、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多方征求意见,寻求解决思路。通过多方研究讨论,认识到完全依靠财政资金解决不现实,财政撒手不管不合理,逐步明晰了思路,探索出了市、镇拨付为主、社会筹资为补充的筹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符合诸城实际,保证了待遇问题有效及时解决。
  不仅如此,诸城市还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列入市委、镇街党委重要工作议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组织领导体制。规范完善学习培训、考核考勤、工作承诺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文化管理员岗位职责,为文化管理员建立包括基本状况、服务时间、培训时间、群众满意度等的个人档案,并据此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
  依托农村社区学院,采取分期分批和划片办班办法,对文化管理员和聘用人员进行轮训。结合年度工作重点,本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印发自主选学“菜单”,学员“照单点菜”,自主申报选学内容,市里照单组织培训。
  诸城市实施基层文化队伍“1+2”建设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文化建设缺少人员、缺乏资金的难题,较为充分地发挥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作用。在“1+2”基层文化队伍的带动下,群众乐享文化生活、融入文化生活、组织文化生活的新局面正在城乡全面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