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以“新居所、新设施、新环境、新管理、新生活”为标准,推行社区、园区“两区”共建——

昌乐:农民变成新市民

2014-11-21 作者: 本报记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高伟仁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高伟仁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让农民在此过程中既安居又乐业,则是考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为此,昌乐县以“新居所、新设施、新环境、新管理、新生活”为标准,打造社区、园区“两区”共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快了农业规模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进程。目前,该县903个自然村科学规划为103个农村新型社区,并筛选确定了27个示范社区,重点推进建设,现已有14个社区搬迁入住。
  “水电暖都安装好了,小区还修了广场,我们可以在广场散步、下棋。房子基本上装修完了,很快就搬进去住。”11月14日,在昌乐县红河镇红河社区理稼庄子小区,村民孙希村对新建的小区非常满意。红河社区是昌乐县红河镇按照“五新”标准开工建设的一处示范社区,目前已经建成16座多层居民楼、84座单体居民楼。
  记者了解到,昌乐县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接、习俗相近的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全县903个自然村,按照镇驻地社区、中心村社区、一般社区三种类型,规划为103个农村新型社区。这个县对每个社区都统筹考虑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科学设置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商贸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一社区一特色’,采取企业投资开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出台政府补助政策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引导发动群众整治空心村、搬迁合并小村,高标准建设具有乡村风情的集中居住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昌乐县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这个县有17家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参与了12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计划总投资17.79亿元、社区总建筑面积63.6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节余土地3100多亩。
  农村“转身”新型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也极为重要。为此,昌乐县强化社区配套建设,为群众提供“新设施”。该县统筹农村各方面资源,一步到位配齐新建社区路、水、电、气、暖、排污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支撑。目前,已确定3家燃气公司为农村新型社区接入天然气,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与此同时,该县整合城管、环卫、绿化“三托管”资源,建立社区托管工作和物业管理制度,配套新建生活垃圾中转处理站9处,新建社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
  农民不仅住进楼房,更重要的是能就业。据昌乐县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昌乐县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一体实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向工人、商人的转变。其中,昌乐县把园区化、规模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植农业种养大户、示范基地、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农民到园区打工就业,就地变工人。目前,该县已流转土地24.2万亩,规划建设了潍坊英轩重工产业园、梁家庄高档板材产业园、红河原野瓜菜种植园、鄌郚伟盛现代农业示范园、万亩火山杂粮基地、万亩现代农场等58个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昌乐县重点培植了华安瓜菜、火山小米等100家大型专业合作社,带动16万农民抱团发展,实现了社区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全县规划建设了朱刘新能源、宝都医药电子、五图光电科技、红河出口食品、鄌郚乐器等特色产业园区,为社区群众就业、社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先村民都是靠种地为主,现在主要是靠从事服务业等为谋生手段。”昌乐县宝都街道月亮湾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延刚告诉记者,在月亮湾社区,村民不仅搬进了宽敞的楼房,还改变了就业途径,转身变为了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