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东夷文化溯源工程——

一“文”一“玉”,讲好东夷故事

2014-11-21 作者: 王红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讲好孔子故事,必须讲好东夷故事。”
  11月20日上午,在全省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1·26”重要讲话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表示,山东是东夷人最主要的活动区域,孔子及儒家文化与东夷文化不可分割,是连贯发展的文明。“我们通过加强东夷文化的考古、研究,举办了‘文字起源与东夷文化’等系列学术研讨会,深入发掘东夷文化的起源意义、思想价值和文脉传承,对东夷文化进行固化展陈展示。”
  11月17日,为期3个月的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结束,共有300多件史前玉器珍品和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涵盖史前生活、礼仪、殉葬等各方面的用玉情况,全面阐述了玉器在造型、功能和工艺上的特色与成就,充分展示了史前玉器的造型之美和工艺之精。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省已经连续举办了“山东博物馆藏甲骨保护整理与研究”座谈会、“东部沿海史前玉器与史前文明”学术研讨会、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从甲骨文、玉器等方面对东夷文化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山东博物馆东夷文化展厅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
  其中,在去年12月启动的山东博物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项目中,项目组技术人员传拓甲骨7541件,包括甲骨正、反面拓本。之后,该项目将跟进真伪鉴定、碎片缀合、分期分类断代,以及甲骨文字考释、制作检索表等一系列工作。
  “传拓”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著名历史学家、甲骨学家、古文字学家宋镇豪表示,在这次整理中,发现约有10例新见字形,例如“遘”字,从癸,前所未见;“受”字,双手在内,前所未见。
  山东博物馆是中国大陆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单位之一,收藏数量10588片,仅次于国家图书馆(34512件)和故宫(22463件)。这批甲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结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方国地理、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文化礼制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而温润之玉,宛若东方民族崇尚的谦谦君子之风,沉静、美好、韵味悠长。距今8000年左右,属于后李文化时期的潍坊前埠下遗址出土的一件长方形玉凿,琢磨精细,色泽呈墨绿色,器表带白色沁斑,是山东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玉器之一。
  据山东博物馆副馆长杨波介绍,目前山东各地区正式发掘且发现有玉器的史前文化遗址有30余处,出土玉器300余件,且大多有明确的出土地点,但遗憾的是对这些玉器玉质和产地的研究并不充分。“我国商代以前制作玉器的玉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但山东地区玉器来源稍微复杂一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玉器部分玉料来自本地的泰山、莱阳、日照等地,但大部分软玉可能来自辽宁,还有部分来自浙江一带。由此可见,山东史前时期玉器与南北方的交流就非常频繁。”
  今年以来,我省东夷文化溯源工程在甲骨文、玉器研究上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借助玉文化研究,山东博物馆还与浙江良渚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联办了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的“对比”展览,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接下来,大汶口—龙山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也有望代表山东赴浙江进行交流展览。
  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表示,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完整。“经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时期章丘城子崖、临淄桐林、邹平丁公、五莲丹土、日照两城镇等地发现了大型龙山文化城。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现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制作精良,还被认为是璇玑、牙璋等玉器的创造和发源地。而莒县陵阳河遗址、邹平丁公遗址先后发现了刻在陶器上的文字。此外,以蛋壳黑陶杯为代表的快轮制陶达到了较高水平,‘黑、光、亮’也成为龙山文化陶器的典型标志。”
  “今年,我们又将东夷文化溯源工程的重点放在了陶器上。”杨波表示,东夷文化源远流长,但其研究工作需要特定的文物载体。“去年的甲骨文、玉器研究都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今年和明年的重点将分别放在陶器、青铜器方面,许多东夷文化的待解之谜,尚待以持续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