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图书馆+书院:

发挥传统文化丰厚优势

2014-11-21 作者: 本报记者 孙先凯 本报实习生 杨淑云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先凯 本报实习生 杨淑云
  
  11月12日下午,在省文化厅主办的“尼山书院骨干培训班”上,省图书馆馆长、尼山书院理事会常务理事李西宁为学员们作了一场学术讲座,详细介绍了我省推行“图书馆+书院”这一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运行情况及经验。他认为,这一模式探索至今,已经基本定型,而且成效初显,“下一步将更多地引进新媒体和现代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对公众的吸引力,强化馆院结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效果。”
  “古代的书院担负着藏书教化功能,现代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社会教育的职能,是广大群众的终身学校和传承延续文明的文化重镇。书院和图书馆有着历史的、天然的联系。‘图书馆+书院’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李西宁说。
  近年来,山东各地公共图书馆硬件大大改善。如何让图书馆所藏古籍文字“活起来”,挖掘图书馆自身承载的丰富历史与文化资源的价值?李西宁认为“图书馆+书院”模式是关键。
  “图书馆+书院”模式就是使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我省传统文化的丰厚优势,深入开发公共图书馆自身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增强国学氛围,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使图书馆在提供传统公共文化产品的基础上,成为教化人、培育人、引导人的文化重镇和精神殿堂。
  目前,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十分强烈,兴起了一场“国学热”。在这样的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落后和消极的东西。李西宁认为,“‘图书馆+书院’理应成为引导潮流和发展方向的先锋军、主力军,牢牢掌控思想阵地,促进国学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5月,省文化厅颁布了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对尼山书院的设施布局,提出了实施“六个一”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标准出台后,全省各地的尼山书院建设开始走上快车道。截至目前,全省所有市级以上图书馆及三分之一的县级图书馆已启动尼山书院建设,省图书馆及济南、济宁、菏泽、烟台等地已建成尼山书院,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目前,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举办国学讲堂公益讲座、“六艺”体验等活动90余场,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各地尼山书院的建设,李西宁认为,要创新“图书馆+书院”的服务方式,通过开展国学体验夏令营、尼山书院艺术体验日、举办雅集等活动,着力增强书院的吸引力;通过创办“国学讲堂”“尼山义塾”“孔子学堂”等形式,开展讲座、诵读、讲读会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强化书院的教育职能。
  在全省尼山书院的建设规划上,李西宁认为要注重体系化和品牌建设,“逐步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最终形成覆盖全省、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尼山书院’服务网络体系。他说,对于尼山书院下一阶段的建设,还有许多新方式值得探索和尝试。“例如,可以引入新媒体和现代化技术,建立国学数字资源数据库,通过不同终端和多媒体为公众服务。设置安装全省讲座直播系统,让讲座、各类课程实现全省共享,同步直播,同时根据数据分析了解群众的反馈,提高针对性,满足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