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每个人都是被束缚的精灵

2014-11-21 作者: 胡艳丽 来源: 大众日报
□ 胡艳丽
  创造力似乎是这世间最神奇的东西,人们以为它可遇而不可求,天生属于上天宠儿,后天无法习得,只能对着那些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羡慕感佩,但在《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作者乔纳·莱勒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揭示了关于创造力的诸多秘密。
  原来,创造力并非偏爱“骄子”,而是更钟情于“偏执”之人。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之时,主动屏蔽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进入忘我状态,思想无拘无束,而当其回归现实之际,精神上的错位往往会加重心灵痛苦,这也恰是艺术家多患有自闭症、躁郁症等病症的原因。或许凡俗人眼中的病症、不正常,在这些“病人”眼中恰是正常的,而我们的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在他们眼中是极端病态不可理喻的。此中,只有视角和观点的不同,而没有绝对真理,病与非病、正常与非正常,只是一群人自以为是的界定罢了。
  《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书中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些突然在艺术领域展现惊人创造力的人,在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也恰是其大脑前额叶皮质专管抑制区域遭到破坏、细胞大量死去的时候。这也注定了这些艺术家昙花一现的艺术生命将伴随额颞痴呆的加重而终结。生命短暂、艺术璀璨,这些人突然勃发的艺术创造力竟然是以点燃自己生命为代价,这是因祸得福、还是因福得祸,也将成为永恒争论的哲学命题,答案将因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而异。
  在基于众多科学实验和对一批艺术家、诗人的深入研究,以及与一批天赋异能的抑郁症患者深度交流基础上,作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假如你能删除生命中的一些杂项,让思想在某些时段回归幼儿状态,不再被各种条框束缚,你也可以频频捕获想象的灵光。
  书中示例:美藉华人马友友是一位蛮声国际的演奏家,他的演奏颇富魅力,那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娴熟技巧的弹奏,而是在激情流溢中为乐曲加入各种不易察觉的变化。正如马友友自己所言“我总是将一段乐曲当作侦探小说来看”,讲述的是充满悬念的故事。他的演奏独一无二,连他自己也无法分毫不差地重复上一次的演奏,每个时间点情绪的调动、投入、勃发、沉入,再到让音乐无意识的自然流淌,这样的过程神秘有如天助。这便是艺术再创作的至高境界,想象居于众山之巅,而技巧、技法仅仅是筑基之石。
  我相信用于艺术的创造力,更需要一种先天或后天的功能性自闭,将世界删繁就简,自我沉浸、自我放逐,而后精神才能得以自由。以实用为基础的想象力,则并不需要大脑功能的调整,它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习得。比如透过书中所述的喜剧演员梦工场“第二城市”,便可发现让想象起飞的两种途径:一是突破自我审查的防线,让大脑中那些“不可以”烟消云散,改抑制为鼓励;二是突破自我社会型预审防线,不要在意他人的想法、眼光,太多的瞻前顾后会令创造力离我们远去。创造力并非天赐神光,即使它来源于梦境,而在梦境之外仍需要常识的积累,对身边事物触类旁通的观察力、理解力,是一种习得有形之后获得的无形。
  《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
  (美)乔纳·莱勒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