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行业

■交通职业变迁③

火车头上见证“中国速度”

2014-11-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吴荣欣 李晓明

  “我开内燃机车的时候,在济南、青岛间跑一个来回,以潍坊站为节点,要8个火车司机轮番开,仅济南到潍坊就要6个小时。现在开电力机车、动车组列车,只要一个司机就够了,单程用时也缩短到动车2个多小时、普通车4个多小时。”11月7日,回忆起30年的火车司机生涯,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的孙志勤感慨地对记者说。
  如果说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那么火车就是流动着的血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直以来,火车司机这个职业给人以神秘的印象。尽管在今天选择火车出行已是再普通不过的出行方式,但对于火车驾驶室里的司机师傅,人们还是知之甚少。记者在济南机务段跟着火车司机进入新型电力机车,参观先进、智能化的设备,感受电力机车的强大牵引力;爬上目前仅有的几台内燃机车,体会巨大的12缸柴油发动机工作时火车司机的工作环境;听火车司机讲述前后变化,记录下火车头上的“中国速度”。
  孙志勤是亲历火车机车发展变化的火车司机中的一员。他今年51岁,是位老党员,从1980年参加工作,一直就没离开过铁路,已安全行车250多万公里。
  说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孙志勤记忆犹新。“起初我在蒸汽机车上当司炉工,当时的作业环境和现在比甭提多艰苦了,从兖州到济南一趟下来一个人起码要填六七吨煤,耳朵、鼻孔里全是煤屑。”孙志勤说,蒸汽机车跑得快不快,全看炉火旺不旺,有时候赶上拉货上坡,需要不停地往炉里填煤,一铲子就有20来斤,又脏又累。
  干了4年司炉工,孙志勤当上了蒸汽机车副司机。蒸汽机车最高时速80公里,没有速度表,全凭经验看速度。在师傅的带领下,他靠数电线杆、信号机或看石砟计算速度,“一看石砟成一条线了,说明速度高了。哪像现在,都是自动化的。”
  随着蒸汽机车逐渐被淘汰,1987年,孙志勤开起了内燃机车。几年后,他又成为一名电力机车司机。“比起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的工作环境改善了不少,不用再填煤了,我以为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火车头了。没想到,到了电力机车,司机室不仅干净整洁,还有空调,速度更不用说了,120公里已经不是问题了。这就是中国发展和‘中国速度’啊。”
  孙志勤说,34年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参加工作时师傅对他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师傅留给他的书至今还在他家里放着,现在他还会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虽然书本里的知识已经过时,但那种铁路人的精神却时刻影响着他。
  相比老火车司机孙志勤,济南机务段动车车间指导司机顾全振算得上是年轻的一代了。2004年,根据原铁道部的部署,火车机车由内燃机开始向电力机转型,顾全振凭借其对火车知识的掌握和行车经验的积累,被选拔成为第一批电力机车司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之前在内燃机车上工作,每天手上免不了蹭上油,当时,济南机务段配发特质的清洗液,配合使用锯末,才能把手上的油污彻底洗干净。
  “‘中国速度’是越来越快,刚开了一年电力机车,我就有幸成了第一批动车司机。”顾全振高兴地说。动车操作简单了,但要求高,时速300公里的动车,一眨眼的工夫就跑出去百多米,作为动车司机,每一个动作都有规范要求,丝毫不能大意。
  而今,顾全振已经是济南机务段动车车间的指导司机了,为了提高动车乘务员平稳操纵业务的技能,他总结了以“跟车添乘看一段、亲自操作干一段、关键地段教一招、作业完了评一趟”为主要内容的动车添乘“四个一指导法”,在确保高铁行车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志勤和顾全振们为旅客的安全快速出行忙碌着,也见证着铁路线上“中国速度”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