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工种提档升级鼓励回乡创业

泗水:外派劳务开启新模式

2014-08-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面对就业新形势的挑战,泗水加强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改变过去出力多、挣钱少的局面,开拓中高端外派工作。上半年,泗水县外派劳务人员1160人,同比增长12.5%,外派人数连续多年居济宁市第一。在外派人数增长的同时,中高端外派力度进一步增大,主要是韩国、瑞典、挪威、德国等市场的厨师、船员、护工等工种。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开阔眼界、积累资金,回乡后积极创业,形成后续效应。
  □ 本报记者 赵德鑫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夏雪凤

外派劳务基地迎来新挑战
  作为全省最早的六个外派劳务基地之一,自1996年泗水县开展外派劳务工作以来,已累计外派劳务人员20000多人,累计创汇8.24亿美元。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作岗位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外派劳务工作面临着收益降低、单纯体力活的工种不受年轻人欢迎等问题的挑战。
  泗水县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奇志告诉记者,目前“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选择工作时外出劳务的意愿并不强烈。而且,在选择打工时,年轻人很少会像以前一样选择建筑工、缝纫工等以体力活为主的工种,一些岗位因此不得不把年龄限制放宽到40岁。
  刘奇志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5年前,去国外打工一年赚30万元左右,回到泗水县后买一套房子还可以剩下十几万元做些小生意,但现在出国一年20多万,很难支付一套总价在50万元左右的房子。同时,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泗水本地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有所增强。一名建筑工在泗水县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而出国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也很难达到万元以上,并且出国打工的3年里还不能回国,相比之下,不少人宁愿选择在泗水县内工作。
培训助推外派劳务升级
  应对新形势下的外派劳务工作,泗水县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努力发展护工、办公文秘、豪华游轮等高端劳务,提升外派劳务的档次。在美国豪华游轮做船员,到德国去做护工,在新加坡的公司从事文秘工作,外派劳务的工种逐渐丰富,一些中高端的工种对于外派劳务者的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船员工作需要良好的口语基础,新加坡的文秘工作也需要英语水平的测试,护工、厨师等职业也要求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
  作为泗水县恒泰公司的业务员,曾经在日本工作三年的冯娜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外派劳务的发展。与当年在日本工作从事水产加工行业时不同,现在的很多岗位不再是单纯体力的劳动,在电子产品加工等行业对于学历与技能的要求更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工作签证的形式到知名的索尼、松下等日本电子企业工作。”冯娜说。
  打破原有的出力多、挣钱少的局面,提升外派劳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成为外派劳务实现中高端升级的必然要求。
  泗水县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坚持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保输出”的路子,建立了依托师资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的职教中专为龙头,以20余家骨干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外派劳务培训网络,对劳务人员进行语言、技能等“订单式”培训和专项培训,全方位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回乡创业的后续效应
  2007年,陈超、陈毅兄弟俩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到日本务工“挣洋钱”。在克服了最初的语言关后,在机械行业工作的兄弟俩不仅熟练掌握了机床配件等行业产品的基本工艺,更学习了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为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兄弟二人来说,出国务工是人生的转折,而回国后的创业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平台。
  回国后,兄弟俩并没有满足于三年打工挣下的几十万块钱,他们利用自己在日本打工期间学习到的技能,拿出所有积蓄,投资100万元创办了鑫鸿源机床附件厂。
  陈超告诉记者,正是日本田中株式会社工作的三年,让兄弟两人熟悉了机床配件行业的基本运作,培养了吃苦耐劳的能力。在创业初期遇到困难时,兄弟俩一人在外联系客户,一人负责生产管理,一一解决了创业中遇到的人员不足、资金周转、客源缺少等问题,3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周围的村民提供了20个工作岗位。
  刘奇志向记者介绍道,对于外派劳务而言,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而出国,更大的目标在于实现社会就业。泗水县商务局为外派劳务人员回国创业积极协调贷款,并在场所使用、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目前,外派劳务人员已在机械加工、石材开采、农业养殖等方面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形成了回乡创业的后续效应。
  据了解,近年来,泗水县回国的务工人员中实现创业的有1000余人,创办企业实体600余个,带动周围2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形成了回国务工人员“餐饮街”、“名牌服装街”、“机械石材加工园”等劳务创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