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连载

《自杀四人组》:生活的棱镜

2014-08-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文珏
  【关键词】 英式小品 “007老帅”皮尔斯·布鲁斯南出演  

  据说,新年是人们最信心百倍,制定计划,一切都要从头来过的日子,也是人们垂头丧气,盘点失意,最容易万念俱灰的日子。英伦新片《自杀四人组》,为我们讲述了后者的典型性故事。
  2013年元旦,伦敦最有名的自杀地——礼帽大厦,陆陆续续来了四个失意人。头一个是马丁,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与“以为25岁其实15岁”的少女发生关系,成为过街老鼠,事业家庭一夜成空;墨莲,儿子是重症脑瘫患者,从出生一直照顾到今天,生活没别的,写满“绝望”二字;杰西,英国教育部长之女,姐姐离奇失踪,而她作为问题少女,永远无法与家庭沟通……最后还来了个送匹萨的,据说得了脑癌。
  失败、绝望、无爱、疾病……四个人,四种原因。而生之衰败,大抵就是这几类模式。他们晃晃悠悠,在大厦楼顶徘徊。但谁也没有“临门一跳”,最终,四个陌生人在天台上聊了起来。没死成的四人相约,谁也不许在下个节日(3月19日的情人节)前自杀,看看3个月里,生活还能再来些什么。
  曾被誉为“最帅版007”的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了西装笔挺的马丁。他对一个失败老男人的演绎,引领了影片的情绪:貌似潇洒,内里枯竭,想奋起反抗点什么,却又空空如也,全无头绪。四个人的相识,在死亡的边缘给了他一点触感,发现自己还能跑起来去安慰别人,倾听别人的喜怒哀乐。四个人都意识到的一点默契,留住了彼此赴死的脚步。
  一个貌似悲剧的开始,其实是一个略带轻喜剧色彩的推进。四人仿佛成为一个小团体,被报道后齐心协力编故事糊弄媒体、集体旅行、在墨莲儿子生死关头赶到,给予无言的陪伴……虽然中间鸡飞狗跳,荒诞连连,但影片要表达的治愈之意已经非常明显:生活常是苦涩的,甚至不能更苦,但如果能转动一下生活的棱镜,换个侧面看,也许日子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模样。
  英式治愈片是绝对不动“大情感”的。它只肯用一种模糊的、微温的温度,把生活和精神的低谷托起来。那些家庭剧元素、爱情元素、伦理大道,都不会在英片中提供过多能量。幽然的小径上,英国人的起步换挡停车,其实不是“外人”很好理解的。《自杀四人组》在各处情节中散落了很多精致对白,但它们往往只表达当时当地的情绪,甚至对剧情无直接推动作用——像一场走哪儿算哪儿的旅行。
  贯穿看下来,四人之间的重点并非是温暖二字,或者说,最终仅代表一种人间关联。而有这一点点关联,人似乎就能再往前走走。温暖,也不是影片提供给失意者的主药方,而是去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在最糟心的时刻再忍一日,生活也许就有改观。自杀是一个瞬间的出路,而“继续”是另一个瞬间的另一种出路。当人们从高高的楼宇顶端哆哆嗦嗦地下来,也瞬间回到凡间一切:回家继续给儿子做饭洗衣翻身,到酒吧寻找失踪的爱人,重新上节目接受旁人的冷嘲热讽……该干嘛干嘛,太阳照常升起,坠落到谷底似乎还有很长的距离。这种英式疗愈,轻如鸿毛,淡如水痕,略显薄凉却相当实际。
  一年看三十部英国电影的话,看进去的和看不进去的,大概各占一半。就这部片子来说,英国人自己看,觉得“清新而温暖”(卫报评论),但让对情节、情感饱满度要求比较高的人来看,恐怕寡淡无味,高潮全无。当所有情感的水分被抽离,一个全然干燥的故事也未见得就清爽——说教的硬度会让人失去通感能力。全片看下来,倒是配乐相当惊艳,冰岛玫瑰般的电子乐,如同一支电子花洒,空灵又忧伤的音符随灰灰蓝蓝的空气,漫天洒落。那些在生活和影片里都说不出口的悲伤,唯有在音乐响起时,才变得具体而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