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人文

重读运河,说说聊城

2014-07-02 作者: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 杨秀萍

  在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大运河也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券”。
  作为巨型文化线路的大运河,是历代为发展漕运而修筑的大型工程。历经千年历史演进,大运河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景观,且不说其漫长的河道、无数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以及沿岸的衙署和驿站,单看那些厚重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民俗、史学等,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不同领域的精神镜像,为聊城旅游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灵感与思路。
  翻开历史泛黄的书页,大运河滋养了众多出身聊城的名人贤士。如清朝曾为康熙皇帝老师的开国状元傅以渐,人称“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当代文学泰斗季羡林等。除此之外,聊城还是《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部分故事情节的发生地,书中描写的很多故事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特征和现存文化遗迹。
  有了大运河的南北通航,便有了商路、邮路,同样有了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正是因为大运河的穿城而过,造就了繁华的商业都会聊城。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起,文化的欣欣向荣,曾几何时,聊城的一切似乎皆因运河而兴。大运河被定义为中国文化的交融与统一之路,而聊城就是交融与统一的受惠者之一。
  聊城的书香世家大族大都兴起于明中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运河的开通。运河文化的孕育,极大地丰富了聊城文化的内涵,赋予了聊城运河文化开放、融汇、功利的特点。而伴随着运河的贯通,人们逐渐弃农经商,运河文化浓重的商业气息也逐步为沿岸居民所接受。
  历史上,聊城地区曾私塾遍地、书院林立。文人墨客云集于此,或会客访友,或讲学解众生之惑。传播学术,交流信息,成就了众多官宦书香世家。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傅以渐到近代文人杰出代表傅斯年,傅家历经沧桑,仍为名门望族。
  流浪艺人、江湖艺班等人员的流动是聊城文学艺术传播的一个重要群体,而究其缘由最主要的还是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山东在说唱艺术中素有“书山曲海”之誉,而地处鲁西南的聊城则是说唱艺术繁荣兴盛的重要聚集地之一,被称为文化艺术荟萃之地。
  经多方考证,临清乃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曲艺大师髙元钧曾在临清“撂地”说书,把“武老二”(山东快书的旧称)推上舞台。此外,临清还有独具个性的琴曲与时调,包括“占花魁”、“西厢记”、“放风筝”等曲目,适应了市井口味。
  运河文化是一本教科书,数千年的沉淀与凝练造就了今日的博大精深。认真研读,细细品味这本大书,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有裨益。因此,聊城应利用好大运河,用这条母亲河激活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使运河得到长期的、可持续的保护,实现永续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