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改输血为造血,我省探索农村助残扶贫新模式——

扶持资金变残疾人分红股本

2014-07-02 作者: 赵 君 来源: 大众日报
  残疾人家庭,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家庭生活面临种种困难。据统计,我省共有残疾人569.5万,农村残疾人占79%,按照我省新的贫困标准,还有120万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为帮助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我省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探索助残扶贫新模式。
  □ 本报记者 赵 君

  6月18日这天,垦利县胜坨镇尚庄村70岁的二级重度肢体残疾人尚德俊领到了260元村奶牛合作社的分红款。这是第26次分红,第一次是两年前的5月18日。
  尚庄村有村民2018人。其中残疾人72人,二级及以上残疾人25人,生活非常困难。
  2012年4月18日,尚庄村党支部联合丰和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垦利县德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此同时,村支书尚文岭提出要让村里残疾人入股合作社,把残疾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先将村里25名二级以上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纳为第一批社员,每人入股股金13000元,凡自愿加入合作社的每人向合作社交纳1300元,剩余90%的11700元由村党支部融资替残疾人缴纳。入社的每个残疾人每月分红260元,合计每年3120元。”尚文岭介绍,“2013年10月,合作社扩大再发展,两次共吸纳残疾社员66人。合作社按月分红,从未间断。”
  村里还作出一个决定,将省、市、县残联给予的12万元残疾人扶贫基地补助款全部用来购买奶牛,继续入股,所得利润用于残疾人分红。
  尚文岭告诉记者,“把补助一次性发给残疾人只能解决一时困难,而通过入股,可以将‘输血’转变为‘造血’,形成良性循环。”
  将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对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实行分红,我省采取这种助残模式的还有很多地方。泰安市宁阳县中和村为落实市“第一书记”1000元助残项目,还为全村每户残疾人家庭吸引企业捐款4000元,一并入股村养羊合作社,户均每年可获1300元分红,发挥了1000元项目资金的“酵母”作用。
  而在临沂市费县南张庄乡武家汇村,省委宣传部选派“第一书记”申维龙表示,开展助残扶贫工作最深的体会是“帮扶不是光给钱给物”。
  申维龙为武家汇村残疾人选择了獭兔养殖项目,用扶持款为每位残疾人送去一组六只种兔和兔笼、兔槽等。现在,武家汇村的兔子养殖已初具规模,养殖户年增加纯收入4000多元。
  “养兔子,相对的劳动强度小,风险小,对我们来说比较合适。”村民林本茂多年前患肌萎缩,是一级重度肢体残疾,他家的兔子如今养得越来越好。“最多的时候养了160多只,收入一万多块钱了。”
  在一些残疾人看来,给项目比给低保还要好。申维龙说,“残疾人同样想致富,他们需要一个没有障碍的平台和信心。通过自力更生,残疾人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省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张文涛介绍,去年5月,省残联会同省委组织部策划实施了“第一书记”帮包村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从省级统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拿出1385.9万元,直接为省派“第一书记”帮包的584个村的1385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按每户1000元标准提供扶持,帮助残疾人家庭开发一些成本低、收益好、见效快的小养殖、小种植、小手工业等自主就业创业致富项目,到人到户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青岛、泰安、威海、潍坊等地参照省里的做法,拿出专门资金,或提高扶持标准,或扩大扶持规模。仅去年全省就累计投入资金2788.3万元,覆盖12市776个贫困村的24283户残疾人家庭,共开发助残致富项目77余项,带动被帮扶残疾人家庭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今年省里继续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投入1700万元,巩固“第一书记”帮扶成果,确保帮扶对象稳定脱贫。

29.1万基层党组织 今年结对助残扶贫
  今年,我省启动实施“基层党组织结对助残扶贫工程”,组织动员全省29.1万个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基层党组织,以及村(社区)党组织,采取结对的形式,对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帮扶。到2017年底,确保每个被帮扶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就业或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加工、零售等增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