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青春,我健康”专题报道⑤

青春期,心里的“问号”谁来解?

2013-08-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自本报“我青春,我健康”专题报道刊登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涉及到性教育缺失、家庭学校环境、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一些读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曾经遇到的困惑。
  □ 本报记者 单青 实习生 于梦羽

“攥得太紧了,
反而害了女儿”

  东营市广饶县李玉英女士来信反映:就在几个月前,在外住校的女儿失踪一周,偷偷做了人流手术。“没想到自己‘攥’得太紧了,反而害了女儿……”
  去年夏天,16岁的女儿考上东营市一所重点高中。“学校离家远,得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虽然孩子一向被管得严,也很乖巧懂事,但李玉英仍不放心。为女儿能安全度过青春期,她坚持每周末都给女儿送饭,还特意给女儿买了手机,便于母女沟通。
  一次清明节扫墓,李玉英周末没去看女儿,“几天后班主任说,女儿曾因肚子疼去了校医务室,接着就请假说要回家休养几天,一直没返校。”李玉英在信中写道,“当时就觉得脑子嗡的一下,一片空白。”女儿没有回家,情急之下,李玉英报了警。
  三天之后,警方在车站附近的小旅馆找到了消瘦憔悴的女儿。再三询问下,才知道女儿偷偷做了人流手术,男孩每天给女儿买10个茶叶蛋补充营养。看着女儿因为钱不够正蜷缩在角落吃泡面,李玉英泪流满面。
  从女儿10岁之后,李玉英就严格限制女儿与男生来往。“孩子去哪儿,跟谁去,都要问个清楚,不然不放心。”李玉英在信中回忆道,“那时只是教育女儿,除了学习,其他的不能去想,也绝不该关注。”后来,女儿渐渐变得沉默寡语,常常自己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女儿青春期该有的困惑也几乎不再跟我提,没想到后来发展至此……”
  “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与往常无异,其实他们心中有许多疑问,但家长和学校却用‘学习重要’把释疑的路堵死了。”李玉英表示,好奇之下又缺乏引导,往往会造成更难以挽回的后果。
青春期里,
男生有时比女生更无助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山东大学的研二学生张润园写下这样一句话:“作为男生,有时候感觉比女生更无助……”
  张润园毫不讳言,在一些相对开明的家庭,女生常常能向母亲诉说一番。而男生青春期的困惑更像是一个“难言之隐”。
  “尤其是父亲工作太忙无暇抽身,跟母亲又难以启齿,从家庭获得的安慰就更少。”当张润园14岁时,身体的“反常”,常常让他陷入一人承担的痛苦之中。“直到后来生物课上学到生理教育一章,才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
  高中以后,学校每周只有一个下午有专门的健康教育老师值班。“当时很想去咨询 ,但总怕被人笑话。”有一次,张润园刚要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一个同学正好经过,张润园惊得一身冷汗便匆匆离开,再也没踏进心理咨询中心半步。
  “后来跟同学一起去网吧,发现什么都能从网上找到答案。”张润园说,由于在家里电脑是“禁区”,去网吧便成了一项隐秘活动。“上大学成年后,几乎所有人都在宿舍看视频。”久而久之,大家对此愈发淡然。
  “几乎所有相关信息都是通过网络知道的。”然而,张润园仍然对当今的性教育途径充满担忧,难道要我们的下一代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选择教育?“虽然也能看到政策上的一些重视,但真正能在学校落地开花的,少之又少。”让孩子们都从网络找“依托”,将成为全社会之痛。
两代人观念不一
让家庭性教育实施难

  一名驻济高校的辅导员王丽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家庭性教育,除了迈过家长这道槛儿,老人这关更难过。”
  “孩子上学之前,我就买了一些儿童性教育读物来看,以备适当的时机用最适当的方式讲给孩子听。”读完胡萍的《成长与性》和《善待童真》两本书,王丽莎愈发明白:“和孩子谈性,越羞于启齿越麻烦。”
  当她注意到13岁的女儿对男孩有好感时,她精心准备了一次坦诚布公的谈话。从婴儿如何诞生到父母所肩负的养育责任以及何种场合男女有别等等,女儿饶有兴致地听完,但仍觉得意犹未尽。“孩子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跟我互动,整个过程轻松愉快。”王丽莎说,孩子年纪虽小,但更需要家长以朋友的平等身份交流。 
  “我的父母知道这次谈话后大吃一惊。”王丽莎对记者说,公众往往将视线锁定在家长性教育的缺失,而这份缺失正是来源于上一代老人。“孩子过早知道这方面的知识,怎么可能不乱想?家长又怎能看这种书?”两位七旬老人的一番话,让王丽莎始料未及。
  为了“扳”回老人保守的思想,王丽莎没少下工夫。“这不是教孩子怎样去安全地尝禁果,而是让孩子了解自己、知晓危害、懂得自我保护,家长看书更是为给子女的性教育找到合适的度。”王丽莎始终认为,亲子间的对话是最直接有效的。
  (注:文中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