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今日关注

山东在中华文明起源上占据无法忽视的地位,专家建议——

莒文化应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13-06-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董 卿
   本报通讯员 滕聿刚 李 俊

  6月5日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家、古文字专家、中国先秦历史学会会长宋镇豪教授受山东大学邀请,在邵逸夫科学馆作了“莒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演讲。6月6日,宋镇豪又前往莒县参观大汶口文化遗址,并在莒县浮来山四千年银杏树下,与相关专家就莒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了交流探讨。
莒文化把中华文明向前推1000多年
  中华文明到底是五千年历史还是三千年历史,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和文物佐证,世界上的历史学家多认为中华文明最早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时期。
  “中国历史作为一个体系来说,是不完整的。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三皇五帝作为源头看待。但从历史学者、考古学者的角度,不客气地说,三皇五帝是一种伪科学。因为,三皇五帝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在战国以前的甲骨文中是找不到三皇五帝存在根据的。”宋镇豪说,著名学者顾颉刚、胡适等人为此专门进行过辨伪工作,发现三皇五帝说根本靠不住,从而提出把中华文明缩短到3000年的想法。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及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3000年的观点在史学界基本达成共识。
  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将这一观点推翻,为探讨“中华文明五千年”带来了一丝曙光。“我们在大汶口遗址里发现了陶文,这是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雏形,而在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文为完整成型,也就是说,莒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把中华文明向前推1000多年。”宋镇豪说。文字历来是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陶文单字量达14个之多,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带来了考古上的依据。“这一发现不仅有望改写世界历史学界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还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产生较大影响。”一直以来,华夏文明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但莒文化的发现,或将把中华文明的源头指向东夷文明。
  不过,宋镇豪认为,历史是需要反复验证的,也要经得起后人的检验。因此,对中华文明是否是五千年的探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莒文化并非单指春秋时莒国文化
  宋镇豪强调,莒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并非单纯指春秋时期莒国的文化,而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概念。确切地讲,莒文化背后代表的是东夷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莒文化的保护应该引起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宋镇豪还表示,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应该是三足鼎立的。从古文明探源的角度来看,莒文化显然更重要。只是因为莒被楚灭后,又被齐占据,莒文化中断。从历史年代来看,齐、鲁文化要比莒文化晚;同时,莒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不像齐、鲁文化是因为政治因素的支撑而延续,它是一种文脉延续的文化,与当地古文化联系密切,完全是代表着山东土生土长、原生形态的文化。
  宋镇豪一直关注莒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今年全国“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宋镇豪提交了“抢救性保护代表东夷文明的莒文化”的提案。在此,宋镇豪又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在国家层面上,要高度重视莒文化的保护、整理、研究、开发,以此为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第二,将莒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可以筹备成立东夷文化研究中心,培养人才,注意保护好地上和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址,避免出现未研究已破坏的局面;第四,要杜绝伪科学,正确看待莒文化,切勿盲目抬高莒文化的价值。
山东在中华文明起源上的地位
  宋镇豪对山东未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表示遗憾。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将全国分为三个流域、八个区、十二个重点地区和重点遗址。这些重点遗址都是一些中心遗址,作为文明探源的支撑点,而山东并未被纳入进去。
  宋镇豪认为,中华早期文明由东部东夷文明和中原华夏文明共同育成,而莒文化是东夷文明的代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莒县陵阳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文及其周围地区发现的众多古城遗址,薄如蛋壳的龙山文化黑陶器,古国古族青铜器……“毋忘在莒”的历史典故也出自此地,上海博物馆所藏竹简上也有关于莒的记载。这些事实无不证明,山东在中华文明起源上占据无法忽视的地位。
  所以,在山东建立文明探源的点是很有必要的,作为莒文化代表区域的莒县无疑是最好的点。宋镇豪呼吁,应该尽早把莒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宋镇豪此次到莒县阎庄镇小河村对不久前发现的一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陵阳河遗址、莒州博物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希望能在呼吁抢救莒文化时发出更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