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济南新闻 时政

从“包班”到“走教”

——“走教”老师为城乡教育均衡踏出新路

2013-03-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核心提示
  在教育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师资问题成为困扰当地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教师专职但不专业,一位老师兼任多门课程,甚至要“包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得不到完整、优质的教育,而且一些课程尤其是音体美课程的缩水也就不足为奇。教师“走教制”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探索,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教师通过“走教”,逐渐拉近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 本报记者 刘江波

想出这个办法也有些无奈
  “走教,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种被逼出来的选择,想出这个办法也有些无奈。”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教委主任陈汝钧介绍说,“因为当时‘包班’的形式不能保证开全课程,同时一些课程的质量也不是很好。”
  记者了解到,西营镇的教师“走教制”萌芽于2004年秋季开学以后。当时的西营镇小学比较多,师资力量非常紧张,专业教师更为缺乏。所有学校,尤其是教学点不可能配备全部学科的教师,因此,多数教师要兼任2—3门课程,“包班”在当时并不鲜见,即班主任和授课老师的角色由一人承担,尽管暂时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但是其存在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这种情况使教师无法对所任的所有学科进行专心的研究,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学生每天都面对同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会存在不利的一面。”陈汝钧表示,“走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学校开齐课程,同时保证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
  为了打破“包班”模式带来的弊端,同时满足所有学校对于师资的要求,2005年9月,西营镇根据地理位置,将全镇小学阶段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有2至4个小学。“走教”教师由四个片区的中心校部派出,片区内各教学点课程表由校部统一编排。这样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基本上要到各个教学点上课,解决了各处学校专业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愿意走在“走教”的路上
  “我现在一周‘走教’两次,担任三个学校的音乐课。”说这话的人是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教师李玉芝,今年37岁,已经有7年的走教经验。作为走教老师,她并不属于单纯的某一所学校,身兼三四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对于她来说再平常不过。
  记者了解到,为了走教,李玉芝特地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从此,电动车就成为她走教路上主要的伙伴。在她忙碌的时候,每周大约会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走教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冬天,寒冷的天气往往成为走教老师路途中最大的困难,每逢雨雪天气,路途中摔几个跟头也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戴上头盔、穿着雨衣,走教老师总会按时赶到学校。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要是知道今天音乐老师会来,他们会提前在院里等着,一进校门,我的自行车根本就不用自己推,学生们就抢着帮忙推进去。”现在每每想起刚开始走教时的情形,李玉芝依然为之动容,“哪怕是在课间,孩子们也要来摸摸竖笛,大课间的时候,孩子们会说,‘老师我们不去跑步了,我们在这再唱一会儿吧。’” 
  “天气暖和的时候,很愿意走在‘走教’的路上,边骑着车子边唱歌,呵呵,感觉时间也不长,一会就到学校了,现在春天又快来了,天气也暖和了,走教也不错。”李玉芝告诉记者。
提供专职又专业的教育
  “现在学校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师资问题,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音体美比较薄弱,这也与师资不足有关。”采访中,很多乡村小学的校长急切表达了对于师资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走教老师,以便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享受到比较完整并且优质的教育。
  “走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实现授课专职化。”作为走教老师队伍中的接力者,刚刚毕业还不满三年的孙京杰老师告诉记者,“我们一起毕业的同学中,很多都选择在乡村任教。”
  “最初走教的时候,课本也是我用车子带过去的,有的学校没有音乐课本,我们用的教材都是在不同学校间循环利用。此外,一些基本的教具我也会带着,比如挂图、响板、双响筒等,电子琴还要和幼儿园共用。”李玉芝告诉记者,“但是现在学校配备的设备都已经非常齐全,走教的老师也更多了,孩子们都很乐意学,并且在参加区里技能比赛的时候,孩子们获奖也不少,这可以说是作为走教老师最大的成就。”
  记者了解到,仅就西营镇而言,走教教师曾达到所有教师数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师资配备逐渐到位,现在的走教老师比之前大为减少。走教,在某种意义可以看作一种过渡形式,一种临时性的策略,但是在一些比较分散的教学点,为便于孩子上学,这种模式将长期发挥作用。
  “走教制实现了一些教学点对于专职、专业教育的需求,随着教育的发展,走教老师的数量也在减少,但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教学点,为了方便孩子,同时也要配齐课程,在现有条件下,走教模式是解决师资问题比较稳妥的办法。” 陈汝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