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坊间纪事

别了,书店

2013-01-18 作者: 辛 然 来源: 大众日报
  □辛 然
  听说济南致远书店关门了。它拖这么久才关门,很不容易。我想起一些在致远的事情。
  大学时候每次去都要翻一本叫《思考中医》的书,似懂非懂看一小段,配以中医似仙非仙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带劲,终于决定买。买时店员打量着我,问“这是谁推荐你看的吧”,我说“不是啊”。这一问一答让我感觉自己很有品位和境界。奇怪的是,该书一拿回家就彻底看不懂了。现已过去七八年,我还没看完。自己挣工资后,这种事情就再也没做过。
  有一年生日,闺密问想要什么,我们就去致远书店挑了本书。我请她写上年月日购买地点和赠与人。她边写边说,还不如吃次肯德基。又有一年生日,老妈说新版《鲁迅全集》出了,于是去了致远书店,买了一套。大概是最后一次去,发现推荐台上多了青年作家的畅销小说,在周围的名家、典籍的包围下显得很古怪。店员一边摆放一边给其他顾客解释,大概是实在没有盈利,还要赚点钱的意思。
  我记起来第一次进店时大气都不敢喘,看着眼熟的眼生的书名不知深浅,不好意思伸手拿。现在你可以摆畅销书,那我不但敢喘大气,还敢在店里讲手机。后来我因为折扣太低不去了,再后来我因为台阶太多不去了。每次坐公交路过我都忍不住看一眼致远的台阶,又多又陡。一开始来时想这台阶太配书店这么神圣的地方,孑然独立;最后一次离开时想搞这么多台阶你是真心不想卖书啊。
  后来听说搬来搬去的三联书店大概也撑不下去了。据说三联最辉煌的时候是在文化东路一家银行的底层,那时候也是我最辉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却觉得什么都懂的青春期时代。所以周末能仗着一身的力比多步行半小时至书店,找我的鲁迅、王小波等“老公们”,逃避没人追的现实。如果力比多够用,泡完三联就继续步行至致远。在我心中,致远唯一不如三联的地方,就是买书后,前者用塑料袋放,后者用牛皮纸包。后来三联搬到泉城路,大学开始流行“郁闷”这个状态。我坐车去三联排解郁闷,对面坐着一位原先常跟我一起去书店的学长。他说:“你去书店的这个习惯很好,我就没保持这个好习惯。”我看他身边依偎着的女友,想,你是不郁闷了。
  网络上买书便宜,实体店却能给你不可替代的感觉。2009年出现了一家理想书店,致远的风格,淘宝的价。它在一条小路上隐藏着,根据朋友的指点好不容易找到,是几名大四学生搞起来的,目标是做济南的诚品书店。书店诞生在冬季,很简陋,在里面要快速挑书,凝神太久要冻得哆嗦。学生们走节省又豪放的风格,他们因为要不要开一会儿电暖灯暖手而争执,又说每周末会在这里豪饮聚餐欢迎加入。我和发掘这家店的朋友都动了投资的念头,但学生们说不需要。后来这个书店挪动了几次位置,再后来就消失了。今年我想起这个书店,就联系了其中一名学生,他回老家找到工作,还记得我,说等来济南时联络我。他简单地说了一下书店的情况,先是搬到网络上了,后来交由他人经营就不再过问。我一直盼他来济南,但现在也没消息。
  介绍我去致远的朋友是一名资深文学青年,先是做编辑工作,后来出国了,经营一家早餐店,每天做汉堡。他说自己做的汉堡可好了,老外可喜欢了。我想真是劳动造就人,他以前可啥饭都不会做。不过看了他的汉堡照片,我又觉得知识分子真改也难,做那么难看,也就老外肯吃。他在电话里说在外国很寂寞,那里的中国人没人能陪他聊文学,就知道赚钱、“喝靓汤”。记得他有张致远书店的会员卡,时不时拿出来给我炫耀,但从不给我用。如果我现在告诉他,致远没了,三联也要没了,真不知道他会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煲一锅靓汤,安慰自己专心研究汉堡而忘掉寂寞的心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