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新闻·观点

■大众时评

解决“零捐助”困局需搭信任桥梁

日期: 2012-10-22      作者: 苑广阔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苑广阔

  “我们发出去1000多份邀请函,却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个人肯回应我们。”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下属分支机构——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该基金遭遇“零捐助”尴尬,发出千余封邀请函无一回应。(10月21日《潇湘晨报》)
  面对这种“零捐助”困局,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忆江说的一席话,值得深思。他说,“以前,企业和公众都很热心各类公益慈善活动,都主动找上门来。可自从经历‘郭美美事件’后,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
  这番话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和公众并非一直都不关心公益慈善事业,他们也曾经有过对公益慈善事业热情如火,慷慨解囊的时候;二是企业和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由热变冷是有客观原因的。这正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国内的公益慈善机构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自己的种种不端行为而肆意挥霍着公众的信任,伤害着公众的爱心,它们终于迎来了“零捐助”的这一天。
  而所谓的“郭美美事件”,不过只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而已,国内公益慈善机构在过去日子里的种种令人不满甚至是愤懑的表现,又何止一个“郭美美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内公益慈善机构之所以失去公众的信任,遭遇“零捐助”,也绝非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只不过,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信任流失,一直没有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而已。
  要避免这种尴尬,避免出现下一个“零捐助”的公益慈善机构,最需要做的无疑就是在这些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信任的桥梁,重新唤回社会各界对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信心。比如这个遭遇“零捐助”的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零提留管理,全透明运行”的管理原则,企业、个人所捐资金,都将按照其意愿和要求,全部用于改善、发展贵州教育事业。
  应该说,这样的管理原则,还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但是要真正打消公众的疑虑,赢得他们的信任,不能光靠说,还得做给他们看。比如你说基金会实行“零提留管理”,那么基金会的日常开支如何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从何而来?这些都要向公众交代清楚。更重要的是,基金会要真正履行“全透明运行”的承诺,善待企业和个人所捐助的每一分钱,把每一笔善款的最初流向,最终用途,效果如何等信息,全部反馈给捐助人,并且提供验证的办法和渠道,让捐助人做到心知肚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