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 发现

藏于关帝庙中的芙蓉泉身世之谜

日期: 2012-08-07      作者: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朱紫瑛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芙蓉街关帝庙
  ◤人们在喝芙蓉泉水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朱紫瑛

  济南芙蓉街北首路东,有一座关帝庙,庙虽不大,历史却已超600年。2009年,济南人郭玉山出资修缮已破败不堪的古庙,并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修缮竟牵出了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芙蓉泉”的身世之谜。
  8月1日上午,记者在密雨中赶赴关帝庙。郭玉山与济南文史专家唐景椿,向记者讲述了这桩埋藏于关帝庙中百余年的“芙蓉往事”。

  □芙蓉泉重现天日,还要归功于郭玉山五年前的一个大胆决定。

  2007年,在海外做国际贸易的郭玉山,得知母亲患病卧床后处理好几个跨国公司的事务,变卖了国外资产,携带着16年来的全部积蓄,与妻儿一起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济南,弥补对老母亲尽孝不足的亏欠。
  郭玉山自小住在贡院墙根街,对芙蓉街一带颇有感情。回家不久后的一天,他去芙蓉街转转,却发现政府要将芙蓉街老粮店(原关帝庙遗址)公开拍卖,这引起了郭玉山的极大关注。
  “小时候,没什么地方玩儿,我们附近的小孩常凑到关帝庙的门口玩闹。那时候关帝庙被改成了粮店,但房屋的结构布局一看就是个庙宇。”郭玉山说,看到这里正在作为不良资产拍卖时,他希望将关帝庙再恢复起来。而那时,芙蓉街北头的府学文庙也正在大兴土木修缮改造中。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竞拍,最终以不菲的价格竞拍成功,将关帝庙的地基和现有房产全部买断。紧接着,他联系设计施工人员,2009年3月26日,一场恢复老关帝庙原貌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由于关帝庙自1948年济南解放时,就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上世纪50年代后期,庙里曾成为街道上为“大跃进”服务的大食堂,60年代改为粮店,后又多经变更,除主体结构还保留完好之外,其他部分都已破旧不堪。但郭玉山仍然坚持“修旧如旧”,他遍访附近岁数大的老人,请他们回忆老关帝庙的有关情况,然后连同设计、施工人员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听说关帝庙要修复,有一位名叫牛林仆的八旬老人,拿着一张济南老街老巷地图,来到关帝庙找郭玉山。这张地图为清光绪年间所绘,已残缺不全,但在这张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关帝庙内一点上注有“芙蓉泉”三字。郭玉山说:“那个时候只想着要修复关帝庙,对于芙蓉泉完全没有意识,也没过多关注,毕竟地表之上没有发现泉水的痕迹。”此时的郭玉山并不知道,芙蓉泉正在等待着他这个有缘人。
  关帝庙修复之初,首先要清理垃圾和拆除周边违章建筑。在院内挖地半米后,郭玉光发现了四块碑座。
  据老人们回忆,以前关帝庙里有好几块石碑立在院里,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济南解放后,这些石碑就不见了踪迹。在关帝庙做粮店时,修整地面时发现过一块石碑,背面朝上,底部以青砖垫起,用手一摸另一面也刻有字,还有拓过的痕迹。由于石碑很重,当时就在上面盖了一块厚玻璃板,并未移动。
  “看到碑座,我感到很纳闷,其他的石碑去了哪里?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觉还有东西深埋于地下,也许那正是记载关帝庙历史的石碑。于是,我就找了一台挖掘机,像农民耕地一样在院里刨土,全部刨完之后,石碑没有找到,却在西北角刨到了一个井形泉。”甘冽的泉水不断涌出,水量极大,郭玉山只得又找来一台抽水机,帮助排水。
  郭玉山发现,这个井形泉底部有木板支撑,在泉边还挖出了一溜石板,其中最大的一块80×40厘米,石板上有较深的磨凹,显然是因居民长期使用摸踩所致。除此之外,还清理出许多明清时期的瓷器瓦片,可见此泉历史久远。当时郭玉山认为这是个附近多见的井形泉。为了不浪费水源,他将水位点提高,并修了一个放生池。

  □寻碑无望,郭玉山放弃了在院内的继续探寻,将重点转向对大殿的修复。

  郭玉山请人将玻璃板下的石碑小心翼翼地移出地面,发现这是一块光绪年间的古碑,记载的是县衙门保护关帝庙房产的“判决书”,将关帝庙的所有权归还当时芙蓉街上的商户。
  在距这块石碑西侧20厘米处,又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的底部四角同样被砖头垫起,因此字迹还清晰可辨。看来,石碑是被有心人故意埋藏起来的。
  石碑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由进士济南府儒学训导姚峻撰文,由常姓逸士书丹的《建醮三年圆满碑记》,记有‘关圣帝君庙,其来多历年所……芙蓉泉北注泮宫……香火万家数百年’。”石碑上关于芙蓉泉的记载,让郭玉山在模糊中意识到关帝庙与芙蓉泉之间有某种剪不断的联系。
  在对大殿地面进行全面清理的过程中,郭玉山发现,水泥地面下面并没有老人们所说的青砖,而是三合土,只在殿内的墙根下留下了5厘米左右的青砖碴。青砖又去了哪里呢?
  年近八旬的杨存忠老人和街上的一些老人解答了郭玉山心中的迷惑。他们说,民国时,关帝庙的“四至”大为缩小,当时一位孙姓道士和谢先生的一家七口在庙中居住,并担负护庙事宜。济南战役打响时,济南城里人心惶惶,有些住家户开始出城躲避战火。当时护庙的孙道士和谢先生还住在庙里,庙门成天关着,有时还锁着。一定是孙道士和谢先生怕战火把这两块重要的石碑弄毁,他们护庙失职,而得罪关帝圣君,所以就趁市面上混乱,组织了几个对关帝礼拜虔诚的人,用木棍、绳子连滚带捆地将两块石碑运到大殿中进行保护。由于青砖挪开后会留下清晰的痕迹,他们就将大殿地上的青砖全部清掉,并铺上了三合土。济南解放后,孙道士去了千佛山,谢先生一家则搬到府学西庑一带居住,一直有人想打听此事,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后来,埋碑之事也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对济南名泉研究多年的唐景椿,了解到关帝庙出土石碑上有关芙蓉泉的记载后,作出一个大胆的判断:关帝庙中的这眼泉水可能才是真正的芙蓉泉。但现在大家公认的芙蓉泉在芙蓉街69号,要想令人信服必须拿出可靠的证据。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唐景椿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他告诉记者,关于芙蓉泉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金代《名泉碑》中的“芙蓉泉,姜家亭前”。这说明在金代,甚至更早的时候芙蓉泉就已存在,而且在泉边建亭,因此处风景秀丽、泉水涌流,广受人们喜爱而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中。明朝崇祯年间,刘敕《历乘》(第三卷·泉)中对芙蓉泉的记载更为详细,文记芙蓉泉在韩观察住所,其水逶迤而北流至泮池。沈华东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这也能够得出,在明代或者更早的时候,芙蓉泉水的流向,及官吏对其疏浚成溪的往事。
  据清嘉庆年间董芸记载,芙蓉“泉之左即许右史瞻泰楼故址也”。关于瞻泰楼,清代诗人王初桐记载:“许殿卿(即许右史)故宅在布政司街,有瞻泰楼,今芙蓉泉西读书楼是也。”可见芙蓉泉的位置在布政司街东瞻泰楼之右,也就是今省府东街东隅对过。而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9月所绘的《省城街巷全图》中,芙蓉泉的位置也标在了布政司小街(今省府东街)东首对过芙蓉街路东的关帝庙内。该地图也被时任济南府事徐世光和权历城县事的杨学渊称作“旧版”,并称“颇为详备”,可见此图所绘的可信度是很强的。
  另据民国二十九年《济南名胜古迹辑略》记载:“芙蓉泉,在府庠门前,芙蓉街北首”。唐景椿说,这一记述,基本适用于关帝庙芙蓉泉和69号芙蓉泉。但如果认真进行文字分析,会发现只有关帝庙芙蓉泉更适用处芙蓉街北首、府庙门前的记述。从上世纪70年代历下区地名志地图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关帝庙位于芙蓉街北首,由此再向北便是府文庙前的西花墙子街了,而69号芙蓉泉所处却在关帝庙以南不远的路西。因此也不难推断,关帝庙芙蓉泉比69号芙蓉泉更接近于历史记载。
  那为什么关帝庙芙蓉泉会淡出人们的视野,69号芙蓉泉会代替关帝庙芙蓉泉成为济南的“七十二名泉”呢?
  唐景椿告诉记者,虽然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太少,但是我们在字里行间认真分析,再参考民间老辈的口口相传,基本上还是大致能理清其轮廓的。
  清道光己亥年(公元1839)大殿出土石碑《济南府志》载有:芙蓉泉,在芙蓉街西铺后;后来在1939年《市民须知》中,则更明确写有:芙蓉泉,在城内芙蓉街路西一商铺内。“据此分析,至道光年间时这关帝庙芙蓉泉,真可能因疏于管理造成淤塞或填埋,渐为淡忘被同街上的另一泉水代替。
  另外,据载,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时,德王朱见璘看中了元代知济南府事张荣在珍珠泉的府第遗址,要在已是指挥使司衙门所在地建王府,此后这里便建起了德藩王宫,也就是俗称的德王府。而当时的芙蓉街路东也只是当时德王府的西苑。
  到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清兵入济,浮德王朱由枢焚毁了德王府,直到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时,由巡抚周有德在原德王府中心地带,建了山东巡抚院署衙门,其范围划出辟为民居街巷。就在当时,包括芙蓉泉等泉水流域的溪流,还是街面上一条缓流的小河,河名“梯云溪”。住户、商铺大多是住在街西一侧。后来,街东面才慢慢建起民居、商铺,梯云溪则被用石板盖为暗沟。“据推测,也就是在这时候,街北首路东的关帝庙芙蓉泉,因建民居、开店铺而缺少疏浚造成淤塞以至填埋。看来为城市建设填埋泉水古已有之。从史料分析,关帝庙芙蓉泉的消失,应该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唐景椿说。
  “芙蓉街”名出现在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此名是以街上的芙蓉泉而名。而69号芙蓉泉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清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因此69号芙蓉泉要比关帝庙芙蓉泉的文字记载要晚。
  后来,经过专家的论证,关帝庙芙蓉泉是芙蓉泉“真身”的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认可,民间也流传出芙蓉泉名字之争的故事。但唐景椿却表示,既然大家现在都认可69号芙蓉泉,再更换名字也没有必要,关帝庙的芙蓉泉不妨就叫做“老芙蓉泉”。
  郭玉山则表示,自己对芙蓉泉一直存有遗憾。现在分析史料发现芙蓉泉古时应该是池泉,而并非现在的井形泉,当时清理泉眼时出土的一溜石板很可能就是部分池沿。后来他请考古所的专家过来探测,但由于泉池之上铺有石板,洛阳铲也无用武之地,只能作罢。为了摸清芙蓉泉的本来面貌,他宁愿将泉边的建筑拆掉重新挖考,真正解开芙蓉泉之谜。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