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 发现

·相关链接·

无法复原的古城墙

日期: 2012-08-07      作者: 殷书建 卞文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殷书建 卞文超 整理

  因古城被拆,年代相隔久远,古城墙究竟形制如何,已难下定论。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鳌山卫古城》一书中,记录了有关鳌山卫古城细节描述,以及不同描述版本中的几处疑点。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城周五里(合2500米),高三丈五尺(合19.25米),厚半之。门四:东曰“镇海”,南曰“安远”,西曰“迎恩”,北曰“维山”。
  根据祖居鳌山卫的耄耋老人李延忠、林和聪、刘廷珂、林永堂等回忆,城墙结构为:里外墙的下半部分都是用大石砌成,高约7米有余,上半部分都是外砌大青砖,中心夯土,高约5米有余。
  相传,古城墙前后共建了10年时间。目前,在古城遗址,当年建城墙用的石料和砖仍多处可见。据祖居鳌山卫西里的冯居鳌实地测量,石料为花岗岩,大部分尺寸为:长0.78米,宽0.76米,厚0.3米,重约110公斤。砖为四种规格:第一种,长0.42米,宽0.18米,厚0.12米,重12.3公斤;第二种,长0.39米,宽0.18米,厚0.09米,重10.65公斤;第三种,长0.36米,宽0.18米,厚0.09米,重9.4公斤;第四种,长0.36米,宽0.17米,厚0.08米,重7.8公斤,都是青黑色。
  鳌山卫古城为方城。城墙高约12米有余,城墙顶部宽约6米,有车道,外筑雉堞(女墙)。堞垛高约1.4米,宽约1米,每垛的边间距约1.5米,每垛中心有一个边长约为0.3米的瞭望方孔。在东门北和南门东的城墙上各建有炮台一处。
  两座炮台一座位于东门北侧约100米处的城墙上。炮台凸出城墙约3米,外方内圆,外墙的中心有直径约为0.4米的瞭望圆孔,南面有门口可入炮台。设炮一座,炮口向东。另一座位于南门东侧约90米处的城墙上。炮台凸出城墙约7米,炮口向南。两座炮台的炮都是铁质炮,外径约0.27米,炮身长约1.8米,其中的一尊命名“皇后”。
  村民口中城门数量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记载相符。经过实地调查和测量,有3处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记载不同:一是,四门门额名称全部不符。根据上述老人的回忆,四门的门额东为“东安”,西为“西泰”,南为“南清”(1935年南门重修时改为“定武”),北为“北平”。至今“南清”和“北平”两块门额保存完好。这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完全不同。门额名称的变更是何年、何因、何人所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是,城周长不符。冯居鳌先生曾于20多年前绘制了鳌山卫古城的平面草图,他经过对古城遗址的实地测量,鳌山卫古城东西长为710米(至东、西门中心),南北长为710米(至南、北门中心),比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记载要大,因为四门的遗址至今清晰可见,可以肯定是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记载有误。三是,城墙的高和厚与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记载不同,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即墨城城墙高一丈六尺五寸,《灵山卫志》记载灵山卫城墙高二丈五尺,据此分析,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的鳌山卫城墙高为三丈五尺有误,应为二丈五尺(合13.75米)。
  非常遗憾的是,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的清周荣珍著《鳌山志略》失传,费尽全力查找,仍无下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