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临清哈达:劲舞运河五百年

日期: 2012-06-15      作者: 王会 陈春生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哈达之于西藏,就同布达拉宫、青藏铁路是人了解西藏的文化符号。然而谁曾想到,地处鲁西一隅的临清,历史上曾是全国有名的哈达生产基地,运河上漂来的丝织业孕育了它的繁盛。哈达在这个佛教信仰并不发达的运河城镇,竟兴盛存在了五百年。
            ◥临清哈达
  □ 本报通讯员 王会 陈春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丝绸厂一直为十世班禅定做哈达。他亲自设计的特级郎尊哈达薄如蝉翼,柔软似水,洁白如云,晶莹如玉,是班禅大师特意从临清丝织厂订购的专用品,销量也很畅销。上有精致花纹和万寿无疆等字样,是哈达中的上品。”6月5日,临清原丝绸厂刘庆波拿出家中仅存的特级郎尊哈达侃侃而谈。
运河上“漂”来的丝织业
  “哈达这种融汇南北不同区域技术、资金和物力而产生的哈达织造业,在一个佛教信仰并不发达的运河城镇竟存在了五百年,如果没有大运河作为沟通的纽带,是不大有可能出现的。”临清运河专家王明波如是说。据《临清直隶州志》记载及历史学家翦伯赞等人考证,临清织造哈达“始于元,兴于明,盛于清”,已有500年历史。
  临清在历史上曾是全国有名的哈达生产基地,运河上漂来的丝织业孕育了它的繁盛。
  明代以前,临清的丝织业名不见经传。自会通河开通后,大批江南客商来此从事丝绸和棉布转贩活动,南来北往的商帮不仅收购临清所产的布帛丝绢,还从丝织业高度发达的江南带来了精美的产品和精湛的技艺,于是临清丝织业应运而兴。“听老人们说,在清入关战火纷飞中,临清人偏安一隅,安心种桑养蚕抽丝发展丝织业,现在临清还有一村庄叫 ‘桑树园’。”今年80岁的吕树才老人介绍。据记载,明代临清城内聚集和散处的机房估计可达百余家,专门经销丝织品的商号数十家,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首帕、汗巾、帕幔、丝布、丝线、帛货等。“远近人多用之”,北到京师、宣府,南至河南、开封不少地方都有专门经销临清丝织品的店铺,与南京苏杭的罗缎铺、山西的潞绸铺、泽州的帕幔铺比肩而争。到明末清初,临清丝织业就已成为 “日进斗金”的三大作坊行业之一。
长丝带:劲舞海角天涯
  “到清代,临清丝织品中尤以帛货为佼佼者,帛货即哈达,是一种轻薄飘逸,图案各异、长短不一的带状丝织品,多为白色,也有黄蓝等色。”临清运河专家王明波介绍。
  临清哈达,是鲁绣的一种,样式多样,做工精美。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记载:“帛货,精者火艳、经网、内造、汉府,次则官八宝、佛字等”,讲述了临清哈达的制作工艺和种类。其中佛像哈达制作工艺技术最强。“佛像哈达的图案造型采用释迦牟尼、燃灯佛、弥勒佛图像,两头还各有一小喇嘛,提花织就,形态逼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听老人们讲,为织成佛像哈达,传说临清西门里有个姓关的织工,装扮成聋哑人到江南的苏州姚家作坊学艺10年,老板见他为人老实肯干,卖命工作,将手艺传给他。后来,他又二次下江南,专门学习哈达上佛像眼睛的技术,最后功成名就。从此以后,临清哈达声誉大振。”临清的刘庆波介绍。临清还有记载,清初西藏某官员曾奉命去苏杭一带选购哈达,挑来挑去总是不如意,只好沿运河北上,沿途访选,终在临清购得称心如意的哈达。之后又有在清乾隆登基时,达赖七世为大清贡献哈达,为回敬达赖,乾隆还下诏临清机户赶制带有 “大清”字样哈达的传说。
  临清哈达凭借“南通苏杭,北连皇都,会八方之风雨,通百邑之有无”的漕运咽喉的优势,经运河北上经天津、北京,运往蒙古,运河南下运到海岸港口,转运印度、尼泊尔。晋商又通过陆地、驿站经西安、兰州运达西藏、新疆。到清后期,战乱兴起。离战争较远的临清哈达获得了较好的销路,且临清较之江南,距离哈达需求市场——京师及西北各省区道路更近,运输更方便一些,因而,咸丰以后,哈达生产重心由苏州移到了临清。此时临清哈达发展到鼎盛:“临清全境机房七百余,浆房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其织机有大小之别,出品有净货、浆货之分。净货为佛像、佛字、丈哈达、八宝、通面等,浆货为浇花、浆本、丈绢等,织成走京聚帛货店,贩者达西宁、西藏”。
临清哈达难觅生产踪迹
  临清县志记载:“自外蒙多事,此业顿衰,现有机房不过数十家,收庄三四家,每年输出货仅六七万元。今昔相差不啻天渊矣”。到民国年间,临清的哈达生产开始衰退。直至新中国成立间,临清哈达几经中断停产。
  新中国成立后,临清成立了哈达丝织社,恢复哈达生产,临清哈达曾再次崛起。1954年,临清哈达在北京展出,至今北京雍和宫还有临清哈达。1955年,1200条带有蒙古国国徽的临清哈达销往蒙古,对促进中蒙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1985年进一步提高了生产量和工艺水平,成为国家轻工业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那时浪翠、特级郎尊哈达,图案复杂,薄似蝉翼,洁白如雪,柔软似水,晶莹如玉,是班禅大师特意从临清丝织厂订购的专用品,销量也很畅销。”回忆起哈达光辉的历史,刘庆波感慨万千。
  厚重的历史土壤,孕育了临清哈达的兴盛;万般变化的历史,又推移临清哈达渐行渐远。由于哈达制作缺乏较高的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销售人群也有限,加上运输成本过高、江南丝织业的重新崛起和西部经济的发展,临清哈达走向衰落,直至今日在临清已经难觅哈达生产的踪迹。
  目前,临清哈达生产制作工艺已经列入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