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大众时评

靠“老弱妇孺”种粮非久长之计

日期: 2012-01-05      作者: 朱永华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朱永华

  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优质粳稻和大豆产区,在2009-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承担增产任务近30%,2011年东北3省粮食预计增产270亿斤。记者调查发现,东北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老人、女人成种粮主力,主要依靠政府出钱“买粮”等问题,粮食未来持续稳定增产面临考验。(1月4日《经济参考报》)
  这些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增多,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普及,加上现代机械广泛运用,粮食生产持续增产丰收,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大幅提高,但现实情况是,仅靠农业种植和国家政策的惠及,农民依然难以发家致富,大部分农村家庭还只是把种粮当成一项“副业”,主要精力还都放在了外出打工挣钱上,而种粮的活自然也就落在了留守在家的老弱妇孺身上。
  当然,老弱妇孺成种粮主力军,也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在全国各地都属于普遍现象。农业部的一项测算也验证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严重,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545亿人,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劳力不仅还在逐步减少,且日趋进入老龄化,“种粮手艺”后继乏人绝非杞人忧天。
  靠老弱妇孺种粮,对农业发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这些老弱妇孺适应和运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能力有限,难以驾驭科技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也阻碍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青壮劳力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基本与农村脱节,缺乏粮食种植的基本技术,更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名义上还是农民,但实际上已经和大部分城市居民一样连基本的农作物生长规律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继承,很多农村家庭的种粮人实际上已“青黄不接”。
  应当说,现在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涌进城市打工,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一方面不能不说,这是很多农村劳动力一种无奈的选择,这表明依靠种植农业改善农村家庭经济窘境状况至少目前还不现实。报道中也说,国家现有的对农业的倾斜政策所起到的激励作用也已到“平台期”,吸引青壮劳力重新回到农业生产,需要有新的对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无粮不稳”,抓好粮食生产是我国不容忽视的稳定之本。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力,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也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选择,但怎样使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同时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智慧,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必须认识到,“让土地留住人”,前提是农民靠农业就能生活得富足,这应该是我们制订政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