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文化

马伯声与仁丰纱厂

日期: 2011-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田可新 李东平 刘 茜
  随着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人们禁不住要对主人公原型展开猜测。其实,在那时的省城,与“陈六子”陈寿亭一样的人物还能找出不少,马伯声便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也有一座“大染坊”,曾经“产品质量冠于全国各企业,与日资产品竞争于市场”,那便是济南的“仁丰纱厂”。
  马伯声,这位工商业界的传奇人物来自泰山脚下。
  马伯声,回族,1890年出生在泰安城内圣泉街的一户贫苦人家。他的父亲马仁德本是逃难来到此地,但乐于助人,人称“马善人”。“马善人”很重视对马伯声的教育,节衣缩食送儿子进了泰安城西关的天书观读书。而后,马伯声又受人资助进了杨氏义塾免费学习。可即便如此,这个“苦孩子”仍因家境太过贫困几次辍学,约到了18岁时才勉强读完小学,谋得了一份在当地清真小学任教的职位。
  1911年,经一位泰安耶稣会华籍牧师介绍,马伯声于次年辞掉工作来到了美国美以美教会学校泰安萃英中学免费读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还当起了学校外籍教师的汉语老师,并利用陪外国人游览泰山的机会,赚取生活费。
  一战打响后,马伯声考上了英国来华招募的翻译职位。自1915年9月启程到1919年底回国,马伯声在法国博朗城先后参加了搬运军粮和伐木等劳务。期间,他结识了曾侨居青岛、后又因参战而被俘的德国人斯密特。经他启发,马伯声意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遂立志要兴办实业和发展教育,为国家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回国后,马伯声于1920年3月来到济南。
  来济后,马伯声先后任职于英美烟草公司和英国永年保险公司,在保险公司期间,其灵活高效的工作方法、诚实守信的办事态度让他业绩突出、颇受赏识,后成为经理。而渐渐崭露头角的马伯声,逐渐将目光投向了纺织业。
  1930年,马伯声与商人穆伯仁等决定在济南筹资兴办纱厂。1932年12月,董事会议召开,重新修订建厂计划,确定厂名为仁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6月,位于济南商埠以北,靠近胶济、津浦两铁路的交通便利地区的仁丰投产,此后,逐渐发展壮大,纱锭数量和工人人数不断增加,其所生产的“蜘蛛美人牌”12磅原白布达到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准,大受欢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已经成为集纺、织、染于一体,员工近千人的联合企业,其产品质量冠于全国各企业,与日资产品竞争于市场,业界称其发展有“奔腾澎湃,一日千里”之势,被当时的华商纱厂联合会誉之为“后起之秀”。
  而仁丰能称为“后起之秀”,是因为纱厂的发展处处体现了马伯声们的经营智慧。
  为使生产设备不落后于外资企业,他们分别从英、日等国购入最新式的纺纱和自动织布机械,使仁丰有别于当时民族资本企业普遍存在的“类皆机器陈旧”的弱点,能够有效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而在当时国内科学技术和产业工人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仁丰积极提倡改进生产设备,先后完成十多项小型技改项目,如在摇纱车挡板加滑铜丝,粗纱锭壳上加开斜口,均有效提高了生产成品率,对更好地发挥先进设备的功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生产中,仁丰推行“标准工作法”,即通过教育训练,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举手,一移足,均须合标准动作,丝毫不许错乱”,以此“使其一举一动,均按规矩消费于生产之效率,而除去一切牺牲的动作”。“牺牲的动作”,即生产过程中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多余动作。据测算,按照标准工作法的要求摇一车纱,工人自车首至车尾,来回不超过六次。若不按标准工作法在自然状态下往返,则会超过十次,以每次五步计算,摇一车纱须多走五十步路,一天按四十车纱的工作量计算,则会多走两千步,大大增加体力支出,影响企业生产。由此,仁丰在国内民族纺织业界较早地制订推行标准工作法,成为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仁丰女员工数量占职工总数的85%左右,解放前,女子的社会地位较低,仁丰公司却形成了新的女工管理理念,允许女工建立“自治与自由上达意见之组织”,给予她们自由交流和表达意愿的空间,并根据“女子最喜欢唱歌”的特点,要求“宜多多教之”,组建乐队、运动队,生产之余开展文娱体育休闲活动,保证了女工的身心健康。
  1934年夏,“火炉”济南气温异常偏高,据报载,从7月14日至16日仅三天时间就热死200多人。仁丰处惊不乱,适时派人打开地道,并安置大型风扇,将凉风源源不断地输入生产车间。同时,在车间门口安置洒水装备,不间断泼水,阻止热浪涌入车间,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还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宿舍卫生进行监督,并配备专职大夫,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尽量避免暑热天气给工人健康和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
  济南解放后,仁丰纱厂由人民政府接管,定为中央合营企业。1953年8月,改称济南仁丰纺织染厂。1966年12月,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定名济南第三棉纺织厂。
  而马伯声的经历则要精彩许多。建设仁丰纱厂的同时,他将大量的心血放在了发展教育上。1927年,他在泰安城西关回民聚居区创办仁德学校、平民识字班和扫盲夜校,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有学可上。仁德学校在开办之初是免费办学,还给学生提供书本、纸笔、早饭和校服,同时马伯声从曲阜二师和济南聘来优秀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此,1929年马伯声在泰安兴办了仁德面粉厂,其盈利主要用来支付学校费用。“七七事变”后,又将资金投入到在泰山南麓兴办的仁德农场中。他也热心泰安回族的建设发展事业,1944年捐助了二百大洋用于清真寺的修缮,并撰写《泰安建设计划》,为泰安的发展描绘出美好的未来。
  解放战争时期,马伯声还在济南担任相关职务。1946年,马伯声担任济南市商会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1947年1月又任济南市商会理事长。同时,还担任了“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部少将高参”和“山东省政府顾问”的虚衔。1952年,在“五反”运动中,马伯声因涉嫌侵吞日伪资产被拘留,后经查无罪释放。此后定居天津,依靠定息维持生计。1966年春天,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葬于天津市郊赵家庄,享年76岁。
  (图片提供:济南市档案局)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