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儒和

全球“孔子热”还可再升温

日期: 2011-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9月26日上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向孔子研究院赠送了“友谊树”。
□张晓科 孟一 报道
  □本报记者 杜辉升 
   见习记者 王德琬

  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渐渐拉开帷幕,一场国际盛会,用一根名曰“孔子文化”的主线引来了四方宾朋。全球范围内,“孔子热”也在持续升温,以至于有国外专家慨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定能够帮助未来世界的发展!孔子文化的魅力何在?如何借助尊孔的“热度”让中国更全面地融入世界? 
    
孔子文化要“送出去”
  孔子是“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历史上,孔子文化的传播不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向外输出的,而是采取了一种和平的方式,中国没有主动向周边国家传播孔子文化,反而是他们慕名前来学习中华文化。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宋立林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代社会,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主动走出国门,把孔子文化“送出去”,孔子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00多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不仅是在教语言,也是在教文化。”宋立林说。孔子文化中最核心的“和”理念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孔子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同时可以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利于孔子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认为,文化传播本身就可以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走出去、送文化”理应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最新姿态。                       
自我认同是传播基础
  中国近代以来,国人曾经疏远了儒家经典,孔子文化也被一度漠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我们自己都不接受的文化,如何对外宣传?我们本身都不理解的文化,如何讲给别人听?”不过,这种境况正逐渐被打破。
  2009年,孔子研究院举办了第一期“春秋讲坛”,当时的举办地是孔子研究院内一个只能容纳50人的学术报告厅,听众是院内的教职工。“当时还有很多空位没人坐。”杨朝明回忆说。时隔3年,“春秋讲坛”的听众越来越多,只好搬到能容纳400人的国际会议厅,“很多社会上的人都是慕名而来。”他说。  
  杨朝明说:“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请儒学专家解读孔子思想,很多地方涌现出了读经热,还开办了读经班等,专门研究儒学的学术团体和机构越来越多,这都是‘孔子热’的表现。” 
  这些变化传递了一个信号,人们渴望亲近传统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杨朝明说:“只有我们自己接受的文化才能有希望走出国门,被世界所接纳。孔子文化的复兴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涉及民族信仰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立足点。每个中国人都是孔子文化的传播者,都有责任为孔子文化的全球传播护航。” 
   
民间交流可挑大梁
  2011年9月27日至29日,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将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之前已经举办了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传播儒家文化,推动儒学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对孔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方面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世界儒学大会并不是传播儒学的唯一形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文化热”,中国的一些先觉文化者都在反思自己,反思中国文化,试图通过思索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在一系列的反思求证中,大家不自觉地被孔子文化所吸引,认为她既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又能作为民族文化的立足点。 
  渐渐地以研究和传播孔子文化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1984年9月,中国孔子基金会率先成立;1985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大、清华等1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了中华孔子研究所(1989年更名为中华孔子学会);1994年10月,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于北京,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共同发起。这些协会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创办的半官方性质的组织或团体,为传播孔子文化,推动儒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内还有专门的文化机构一直从事着推广孔子文化的工作。《孔子研究》、《齐鲁学刊》等文化期刊的创办,也是孔子文化传播中不容小觑的力量。目前,孔子文化全球传播才刚起步,那怎样的传播方式最有效呢?  
  宋立林说,民间的交流和互动才是最能融入人心的传播。他介绍,明清时期,儒家经典开始被外来传教士翻译,再由他们带回去。翻译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文字工程,特别是要把古汉语翻译成外语,对传教士来说难度极大。一是他们本身对古汉语的意思一知半解,二是各国的文化本身有差异,传教士会站在西方文明视角来翻译儒学经典,这就导致了他们翻译出的儒学经典“变了味”,从那时起,外国人对儒家文化就有了误解。
  只有消除外国人对儒家经典的误解,才能使孔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顺畅地传播。宋立林说:“要改变这种误解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多方努力。”他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主导角色,而人民群众也应该起到主人翁和参与者的角色。因为民间沟通无障碍,是随时随地的传播与交流,更利于民众接受。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挑起传播孔子文化的大梁,自觉践行儒文化所提倡的精神内涵,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和”待人,以“礼”让人,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活”招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