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儒和

藉“孔子热”潮流提升文化软实力

——访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昝胜锋

日期: 2011-09-27      作者: 杜辉升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杜辉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孔子则是这璀璨文化长河中最具光芒的人物。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一直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笔怎么估价都不过分的宝贵资源。如今,一股“孔子热”潮流正在全球蔓延,应当怎样看待这件事,记者对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昝胜锋进行了专访。
  《济宁新闻》:针对“孔子热”,有些国外媒体指责我们是在搞“文化侵略”,那么孔子在国外到底是如何传播的?应当如何看待?
  昝胜锋:目前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形式是创办孔子学院,这也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由政府主导推动宣传儒家文化的行动。中国自2004年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近4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可以说孔子思想正在经历其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复兴。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国对孔子及孔子儒家文化自信的一种外在展现,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提升软实力的一个小而重要的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孔子学院的创办经费以及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把参观当地的孔子学院作为一个重要活动这样的行动,都可以看出国家的参与和扶持。也正是因为这些,国外媒体指责孔子学院的政府色彩过于浓厚,把孔子学院称为中国的“文化侵略”。因此,“文化外交”要取得成绩,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并不容易。
  《济宁新闻》:孔子热为企业提供了怎样的机遇?
  昝胜锋:中国要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树立正面的形象。儒学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价值资源,会对产品的创新、精良、精细作出保证,也会给中国制造的产品提升文化品质和品牌附加值。
  《济宁新闻》: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孔子文化何以能在全球“蔓延”?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昝胜锋: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越来越频繁,这对于各国本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面临着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弘扬和发展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壮大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国人在精神、信仰方面出现了无序和迷茫。儒学能担当统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推进中国的社会稳定以及和谐发展。
  《济宁新闻》:这向我们提出了怎样地挑战?
  昝胜锋:对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不断梳理、整合的过程。一种文化之所以吸引人,除了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外,还需要这种文化具有普世的人文精神、区域兼容性、文化先进性。中国人首先要建立自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循序渐进的进行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国要和平崛起和民族振兴,就必须理性地珍视我们自己的孔子文化,并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地理解、整合和包装,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凭借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世界各国的认同。
  《济宁新闻》:山东、济宁作为孔子、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应该为孔子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哪些努力?
  昝胜锋:应该增加孔子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提供孔子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整合资源建立大型的孔子文化产业集团。充分挖掘孔子文化产业要素,满足多元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孔子文化及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以提高孔子文化传播水平,促进孔子文化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要摆脱狭隘的本土色彩和地域文化色彩,跳出济宁这个地方,以博大的胸怀,以兼容并蓄、合作共赢的宗旨积极参与文化全球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文化传播理念,注重文化传播的世界性或全人类性,本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寻找中国孔子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点,增强中国孔子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和跨区域对话合作。加强中国孔子文化与世界代表性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孔子文化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要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把我国孔子文化培育成为代表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全世界。不断推陈出新,保持孔子文化的民族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同时具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长处,兼容并蓄,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融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