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科技部长谈人才培养

日期: 2011-08-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记者 滕敦斋 王亚楠 报道
  本报济南8月22日讯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可一谈到人才,我们还是讲‘引进’‘引进’,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哪里呢?什么时候才能不靠‘引进’?”
  8月22日下午,科技部长万钢来山东出席部省共建会议。在谈到科技创新环境和人才培养问题时,他感慨颇多。
  “现在,对科研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项目啊、论文啊,奖励的导向太明显、太过分。科研项目是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部署,论文是科学家工作成果的表现,是传播知识的需要,奖励是社会对科技创新的一种承认,是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现在的人才评价,把项目、论文、奖励这三者堆在一块,当成了主要标准。比如在大学当教授,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这个人对所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的了解,对教书育人方法的掌握。现在评教授,只看你有多少项目、多少奖励、多少论文,至于能不能教好课,有没有心思教课,教课的效果怎么样,对所在行业、领域了解得怎么样,都在其次。再看当医生,自古以来,最主要的条件是医术和医德,现在看的是你有多少项目、多少奖励、多少论文。”
  万钢说,这些年来,我们过多地把项目、奖励、论文与科研评价、个人升迁联系在一起了,而这种评价又与论资排辈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中,青年人很难心无旁骛地集中心思搞科研,很难冲出来。
  “我到美国去,跟美国的有关人士见面时说,我们中国是开放的,我们希望人才能够回到国内。他说,那是可以的,但是你要记住,这是我们美国培养的。这时,我能说什么呢!我们真得认真考虑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了。社会主义不能光靠资本主义培养人才啊!”万钢感慨地说。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