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要闻

体制创新:文化科学发展动力源

——山东文化改革发展述评之一

  • 日期:20110617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编者按
  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根据我省制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本报今起推出“文化改革发展述评”系列报道,旨在对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新突破、新亮点、新举措进行梳理。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进入新时期以来,山东经济体制改革,一路攻坚破难,冲破樊篱,全力推进,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今,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幕幕大戏,正在齐鲁大地次第上演。
  从2003年起,山东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到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
综合执法:
由“巴掌式”到“拳头式”

  面对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执法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过时。于是,“三局合一、综合执法”的临沂模式应运而生。如今,这个模式已扎根齐鲁大地,走向全国。
  “我们的改革其实没有秘诀,就是实事求是。”临沂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局长房利娜说,“改革前,临沂文化市场管理和全国一样,实行的是由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主管,公安、工商等局协管的体制。以《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规定为例,文化局负责音像制品的进口、批发、零售、出租环节监管,新闻出版局负责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复制环节监管。也就是说,文化局、新闻出版局都有权‘执法’,但对音像经营单位而言,则要麻烦地面对多个上级。随着文化业态日趋多样化,大文化市场、小执法队伍的矛盾日趋突出。没有统一的执法主体,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就会受到干扰。”
  实事求是,做强“主体”。青岛市创新“文化环保”管理新体制,全面启动“1711”文化综合执法。即:围绕建设文化环保城市“一个中心”,着力实施阳光网吧等“七大工程”,突出抓好封堵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等“十一项重点工作”。用青岛市人大科教文卫工作室副主任刘旭东的话说就是,由原来“巴掌式”的分散执法,转变为“拳头式”的集中执法,实现了文化管理全覆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该市推进文化综合执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青岛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建立‘扫黄打非’的长效机制,关键要有强有力的执法队伍作保障。”
  目前,全省17市均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全省139个县(市、区)普遍整合组建了文广新局(文广局),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大队)。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由改革前的1100人增加到2100人,执法经费增加了近3倍。新组建起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者遍布城乡,成为全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创新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者。
转企改制: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成熟规范的市场主体是文化市场的中坚力量,离开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离开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所以,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解决长期以来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文化市场之外的问题,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就变得刻不容缓。
  改革拉近了文化与市场的距离。首先体现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上,要强化市场意识,创新管理模式,要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又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
  让市场主体强起来,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省里先后制订下发的《山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都对这方面着重加以强调。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刚刚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在会前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把体制改革与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组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
  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山东目前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除省京剧院和青岛交响乐团这两家院团由中央批准保留事业体制外,根据文艺院团的特点和现状,其余116家全部转企改制或撤并。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大幕也已经拉开。7月底前,大众报业集团制定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所属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整合重组市县和行业非时政类报刊,组建大型传媒集团实施方案。而9月底前,将完成传媒集团组建,启动实质性整合工作。
  真转真改,才能真受益。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曾经红火异常的县级电影公司,现在大多“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前身是国有性质的高密市电影公司的惠影科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却鹤立鸡群,不仅成功研发出荣获五项国家专利、列入科技部重点产品推广计划的数字电影放映一体机,一举打破欧美技术垄断,形成了1.2亿元的生产能力,还以大容量、便携带、高清晰等优势占领了60%的企业培训市场,并迅速向农村、学校等市场扩张延伸。2010年该企业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一次募资2000万元美金。
  谈到这一飞跃,惠影科技董事长李林认为,2004年改制为民营是个转折点——尽管彻底剪断了对政府的依赖关系,但企业却真正变成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竞争主体,别无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心无旁骛闯市场。
投入体制:
从“管死”到“放活”

  高密电影公司的脱胎转型,只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新生的一个缩影。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形象地比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驾马车”。具体来说,文化事业发展,则全民文化消费权益有保证;而文化产业发展了,回过头来能促进文化事业;而文化体制改革,则是解决在产业和事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瓶颈问题。
  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投入体制,几年前还是个问题,现在已经迎刃而解,途径是:变“管死”为“放活”。
  济南市自今年起,三年内,市财政预算内共安排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56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全市县、乡、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对通过达标验收的图书馆每个给予150万元奖励。莱芜市每年拿出10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节目方式,扶持梆子剧团送戏下乡。东营市有条件地扶持吕剧团,群众免费看戏,按照满意度,政府来买单。由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头”投入转变为对文化项目的投入,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直接“办”文化,还是间接“管”文化,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高明的政府是尽职不越位。青岛市北区原来开运动会,都到市南区开,因为他们的体育场设施老化,不能用。2008年,中联集团提出愿意租赁改造经营市北区体育场,中联集团负责人杨光说,我们改造耗资2.4亿元,先把原先能容纳8000人的看台座位拆掉6000个,因为座位过量闲置,完全是浪费。拆除的地方新建了2.5万平方米的运动场馆。市北区群众运动会、每年的中小学运动会,都是免费使用。早中晚室外场地免费给市民开放。政府不投一分钱,还节约了体育场维护成本。如今,市北体育场成了市民的好去处。去年中联集团从体育场获利300多万元。
  “引导企业投资文化,政府省心、企业受益、群众满意。转方式调结构怎么调?就得向文化上靠。”山东社科院文化所所长涂可国说。招远市中国黄金博物馆,集“声、光、电、幻影全系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展现的黄金“采选冶炼”实景,吸引来众多游客。这个黄金博物馆不是政府投资,而是由当地的中矿金业有限公司出资兴建的,总投资达到1.63亿元。在烟台,以这种方式建设的,还有张裕国际酒文化博物馆、钟表博物馆、锁具博物馆、京剧博物馆、啤酒博物馆等一批行业特色博物馆。到目前,烟台已连续举办了8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共向社会推介文化项目1650个,合作成功1158个,实际利用企业和社会资金1.6亿元。
  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决更新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不断增强文化单位活力,使我省的文化改革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