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庆祝建党90周年

建设富饶秀美幸福新淄川

  • 日期:20110531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中共淄川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洪涛
中共淄川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新胜
柳泉广场鸟瞰
位于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潭溪山风光
马鞍山风光
柳泉
近三年来,鲁泰公司共完成新产品开发、课题攻关200多项。其中有13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00支纯棉超高支高密面料的研发等2个新产品居国际领先水平。他们生产的衬衫,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穿着时,领子、袖口比较易脏,这部分面料就具有抗污、拒油的功能;衬衫前片容易被水、果汁等沾污,这部分面料就采用防水处理,轻轻一抖,水珠呈珍珠状滚落;热天后背比较容易出汗,衬衫的肩部和后片就具有很好的吸水特性。更难得的是,在经过三种后整理技术处理后,面料在颜色、色光和缩率上保持完全一致。
300支功能面料
龙泉镇圈子村金圈文化广场
商城一角
  “十一五”时期,淄博市淄川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资源枯竭、节能减排、产业转型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学以致用,科学创业,环境整治,改善民生,富饶秀美幸福新淄川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学以致用,科学发展添动力
  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对淄川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经验做法作出批示,肯定为“淄川经验”。淄川区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中,坚持突出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破解难题能力,为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增添了发展动力。
  淄川刮起“头脑风暴”,实因形势所迫。这个因煤而兴、因瓷而发的鲁中商贸名城,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原有的发展优势正在弱化和消失,以能源消耗为支撑的产业模式走到了尽头。对淄川来说,“转方式、调结构”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淄川把加快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调转”硬仗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措施,在党员干部中全面推开。
  今年3月31日,淄川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洪涛做客由中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百位市县委书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网上谈”首场访谈时说:“淄川作为一个老工业区,目前已进入资源日渐枯竭、经济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压力异常艰巨。困难面前怎么办?首先要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树立新的资源观,依靠学习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区委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靠学习求新知、用学习破‘瓶颈’、以学习促发展,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以促学,努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突破。”
  淄川创新平台和载体,“学习”实现立体化覆盖。创造性地开展了“四个一”学习法,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半年一研讨、一年一评比。坚持“五个一”学习制度,每周一次学习情况简报、每月举办一次报告会、每季编发一批理论学习材料、每半年一次专项学习测试、每年一次理论学习考核表彰。通过“一把手”带头讲学、专家学者论学、调查研究访学、一线实践用学,搭建起了个人自学、专家辅导、学习交流和宣传活动四个平台。
  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为载体,淄川在淄博市率先创办了“淄川讲坛”,每季度一讲,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筛选出影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0多项主题,定期聘请国家、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作专题辅导讲座。
  中心组每年组织集体学习活动12次以上,到基层调研90天以上,平均每人撰写学习笔记2万余字。通过区内的学习读物,中心组开辟了“党课教材”、“文章荐读”等专刊,将重点阅读书目、优秀理论文章印发给成员学习。开展了“理论下基层”活动,组建了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40多场,受众达1.6万人次。
  在淄川区的新星集团,早上5点半的领导干部晨会坚持多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钻研业务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全区50多个部门、单位都参加过该集团的学习晨会。在比较偏远的岭子镇,通过党员活动室和“两网”建设,利用远程网络资源实现了党员干部在线学习,把学习教育的网络延伸到了基层干部群众。
  在淄川,学习由“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全区建立了“星期六学习日”制度,将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定为“学习日”,每次集中学习都要有学习计划、讨论记录和考勤登记。各级党组织都把学习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挂钩,建立严格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制度。每周通报一次学习动态,每半年对学习笔记、调研文章等情况进行督查。
  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在淄川实现了立体化全覆盖。全区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经历了一场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学风之变,学习正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一部分。在淄川,你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午间在单位食堂吃饭时,大家互相打听的是最近在看什么书;你会感受到这样的风气:许多单位把推荐一本好书、写一篇好心得体会、讲一两句有价值的话,作为提升自己、展示形象的手段。
  淄川区的学习重在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摒弃单纯的“知识补课”,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围绕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各级干部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困惑,是淄川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一大特色。
  “淄川讲坛”搞得红红火火。淄川外聘专家授课,意在为当地发展“把脉诊断”。他们从“问题”出发,筛选出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新型工业化道路等20多项主题,请来专家解疑释惑,借得“外智”谋求自己的“突围”之路。
  实践是最为生动的课堂,走出去学习,是淄川坚持不懈的一项制度。通过学习诸城“以县市为单位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的经验,岭子镇确定了“山上山下同步发展”的思路,以党建责任片区为基础,与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了7个农村社区,并建设了社区服务大厅。在该镇黄家峪社区服务大厅有一张“为民代办事项”一览表,里面有24项代办业务,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这些服务。
  以“解决问题”为指向的实践式学习,让淄川人备尝甜头:在环境保护领域,淄川探索的“上大压小、梯次转移”模式,在全省推广;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巩固扩大外需,出口创汇总额和增幅保持全市第一,做法在全省推广;深入实施综合治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和税收占比均列全市前茅,经验在全市推广……
结构调整,百姓钱袋鼓起来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大区,调整提升一直是淄川区经济发展最响亮、最迫切的关键词,也是实现富饶淄川的关键所在。在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国家产业政策日渐趋紧的情况下,作为老工业区的淄川受益于调整提升战略,调整,提升,转型,这个老工业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淄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宝山水泥厂刚刚上马的悬窑水泥生产线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这个厂悬窑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淄川区整个水泥行业全部实现立窑改造提升。“十一五”期间,淄川区关闭了30家小型水泥企业,水泥产量也由每年1700万吨降到了1100万吨。这段时期,淄川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这一战略密不可分。作为一个传统产业集聚的工业大区,淄川的建材冶金、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医药化工四大产业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90%以上,其中仅建材冶金占比就超过60%。重拳出击,对落后产能大胆淘汰,实施调整提升,成为淄川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的背后,是淄川区工业经济面临的严峻发展形势。回顾淄川区工业发展之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依托这一优势,淄川区逐步形成了以资源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区域内资源日渐枯竭,目前淄川区70%以上的工业用煤和80%的生产原料都要靠外地采购,同时由于偏重的产业结构属性,工业排放、能源消耗一直处于高位状态。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曾经的传统优势,如今已成为制约发展、实现富饶淄川的瓶颈。
  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洪涛对淄川的产业结构状况有准确而清醒的认识:“淄川有工业基础、工业氛围,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环境资源的最大价值,带来财政的最大收益和群众幸福指数的最大提高。对于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
  “十一五”期间,淄川区一方面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产能坚决予以关停,并创新性地对二氧化硫、粉尘排放权进行拍卖,形成产业调整的倒逼机制,另一方面依托原有的产能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氧化钙和高档耐火材料等产业,通过上大压小、疏堵结合,走出了一条以环保为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特色之路。
  关停的这些土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大部分都是“两高一资”企业,环境污染比较重,排放比较多,对资源的依赖也比较多,这些存量也消耗了淄川大量的土地资源、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淄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换来的是可持续发展。
  淄川还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加快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凸显出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位于淄川区双杨镇的山东鲁维制药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也是淄川区的重点企业之一。作为一种医药中间产品,维生素C的上游产品是山梨醇、淀粉,下游则是维C钾、维C钠的系列产品。从2010年开始,鲁维分别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整个产业链完成后,企业销售收入可由现在的15亿增长到100亿元。像鲁维一样,淄川区拥有一批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如何拉长这些产品的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传统产业高端化?杨洪涛说:“淄川的做法是,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深加工,不断研发生产终端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在这一思路引导下,淄川区以金城医药、凯盛化工等医药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
  近年来,淄川区已连续举办三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累计签约合作项目96项。聘请了18名院士担任“淄川区科学发展顾问”,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2家,院士工作站1家。通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拿出各种行政资源、要素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每延伸一个环节,企业的产值、利润都实现了倍增。
  淄川区还通过明确规划定位,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不断提高规模、水平和产业的带动效应。今年,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在原有10万辆轻卡汽车产能的基础上,又规划了10万辆专用车项目,五月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汽车总装销售收入将实现翻番,达到70亿元,而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可以实现3到5倍的增长,带动效益明显。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扩张产业规模,通过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和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淄川区的工业正在创新中稳步提升。
  现在,淄川正实现着由资源型工矿区向现代化工业强区嬗变。
  2010年11月6日,淄川区成立产业转移办公室,对资源依赖性企业实施战略转移。
  2011年2月14日,淄川区确定实施工业重点工程30项,新兴产业项目占27个。其中,汽车及机械制造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163000万元;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212500万元;新材料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104100万元;新能源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92109万元;纺织服装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165993万元。
  如今,淄川已逐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机械纺织为主导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从土地、融资、人才服务等方面重点保障支持,将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再造工业新优势。通过调整,传统产业实现上大压小,落后产能得到提升,传统产业在淄川的财政贡献也由1亿元提升到7亿元。从此,淄川区拥有了5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群体,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时实现了环境的改善。
  与工业转型同步,淄川区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全区有机产品基地面积突破10万亩,新认证有机农产品39个,“张庄香椿”等一批品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都市农业顺利起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9家,基本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扭转农业产业化徘徊不前的局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基本转化20万亩玉米秸秆,秸秆禁烧及综合转化利用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工商促农,“城乡互动、三产融合”的格局初步形成。
  5月2日,淄川潭溪山旅游区迎来了“五一”游客高峰,景区内数次同时游园游客超过3万人,当日接待总人次累计达8万以上,以潭溪山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凸显了淄川服务业发展的提速。“十一五”期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5%,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对服装城、建材城、财富陶瓷城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剥离,第三方物流快速兴起,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更加巩固。新星集团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菲律宾SM、银座商城等一批知名连锁企业相继落户。大力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累计补贴6223万元,消费市场稳中趋旺。
  科学发展带来了淄川经济的勃勃生机。与2005年相比,淄川GDP实现翻番,达到408亿元,年均增长14.3%。境内财政总收入27.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倍、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66元、939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03%、76%。银行存款余额29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4亿元,均比2005年翻番。
环保整治,城乡面貌换新颜
  5月8日以来的几场及时雨,不仅有效缓解了旱情,还把淄川的天空洗得更加瓦蓝、透亮。站在将军桥头南眺北望,清清孝水伴着清爽的风流进碧波荡漾的留仙湖,两岸杨柳婆娑,绿树摇曳……不经意间,人们发现,淄川净了、绿了、靓了,一个秀美淄川呈现在人们眼前。
  淄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蒲松龄字留仙,清清孝水流经淄川,在城区汇聚成湖,这个处在孝妇河流域的湖泊就以他的字命名“留仙湖”。湖名“留仙”,其景致优美,风景如画,是淄川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可就在前些年,留仙湖不但留不住仙,就连鱼鳖虾蟹也留不住。污染了的湖水发出呛人的气味,湖中不见鱼虾,只见滚滚浊流,周围居民苦不堪言,更没有人去观光旅游。留仙湖当时的环境状况是整个淄川的缩影。
  那时,淄川区有大大小小的炼铁厂20余家,小石灰窑300余只,小硫磺炉150余只,小砖瓦窑127家,随便走到一个近郊乡镇,总能看到林立的烟囱。这些土小企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产生大量的污染源,淄川不仅水不绿,天也不蓝,扬尘、烟尘、粉尘飘在空中,汽车放在室外一夜,就能能积上厚厚的尘土,淄川正面临着环境的严峻考验。淄川是一个依托资源开发起步的老工矿区,资源日趋枯竭,当时面临困难多,发展压力大。但是,区委、区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决不能用污染来换GDP,坚决对污染说“不”!新上项目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批;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不批;不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批。
  从2007年开始,淄川区打响了一场淘汰落后产能的环保大会战。当时的罗村镇、黑旺镇、岭子镇、寨里镇四大石灰窑群相继被取缔,321只土小石灰窑就此在淄川销声匿迹。2008年4月2日,随着一声“隆隆”的爆破声,寨里镇最后一座小炼铁厂被爆破拆除,全区共取缔小炼铁厂19家;2008年9月27日,龙泉岭子两处焦宝石窑群共178只被取缔,燃烧了几十年的焦宝石窑被熄灭。淄川对不符合工艺要求的8家泡花碱厂、11家小塑料厂实施了关停。2009年的冬天,对于淄川的传统砖瓦生产企业来说来得特别早,高耗能、高污染的124家砖瓦企业全部关停,淄川区林立的烟囱一时间不见了踪影。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抉择中,淄川毅然选择了前者。
  淄川区下定决心还群众一个碧水蓝天。环保与公安组成了联合执法组,合署办公,开创了环保史的先河。“私排含酚废水以投毒论处”。有了这柄尚方宝剑,环保执法的底气足了起来,两年共行政拘留34人,这在环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007年一年环保罚款涉及137家,创历史之最。2008年2月20日,全区开展了以烟尘、粉尘、化工异味为重点的环境治理专项行动,这次环保专项行动包括建陶、化工、碳酸钙三个行业的限期治理,由点源末端治理扩展为对生产全过程的治理。188家建陶企业按期完成综合治理任务,5家被停产治理,7家长期停产。
  在这次环境综合整治中,全区总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08亿元,用于环保设备的更新和改进。淄博峰霞陶瓷厂是此次环境整治比较彻底的企业,新建封闭式原料棚、新上干燥塔大布袋除尘器、对裸露土地进行了绿化硬化、建设了煤气炉脱硫设施,现在厂区干净整洁,红花绿树相互掩映,假山池沼倍添景致,如果不是厂区的牌子,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个建陶企业。
  淄川还创造性地运用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方式,用环保手段倒逼产业结构升级。2009年8月,对新上缸瓦企业二氧化硫排放权通过竞拍方式取得,同时提高建设标准,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单体年产量不低于3000万片,并且必须使用工艺先进的隧道窑,以天然气为燃料,将砖瓦企业总数由127家减至12家,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万余吨。2010年1月,又对矿粉企业粉尘排放权进行竞拍,将全区40余家矿粉企业缩减为8家。氧化钙产业布局得到调整,在7个乡镇新上9家新型氧化钙企业,每条生产线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每家企业配备1座开采矿山,杜绝了私开乱挖,加速实现氧化钙生产企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促使企业结构升级。全部建成后,年可增加税收2.7亿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00吨。焦宝石产业得到优化,按照厂矿一体、有序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规划布点6家新型环保节能焦宝石生产企业,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经济增长点。全区水泥立窑生产线27条全部关闭。
  铁腕治污,淄川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仅靠这些还不够,淄川还着手进行生态恢复。孝妇河是流经淄川的一条主要河流,昔日“孝水澄清”是淄川二十四景之一。为改善孝妇河的水质,淄川区投资3.3亿元实施孝妇河流域综合整治,铺设排污管网46.4公里,封堵120个入河排污口,新建5处氧化塘生态湿地,扩建利民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双杨污水处理厂,目前孝妇河出境断面水质接近一级A类排放标准,沿线留仙湖、贾村水库重现鸟类、鱼类栖息、生长。留仙湖也恢复了往日的秀美,新建设的放生矶、假山瀑布、亲水平台、荷花池等,再现了淄川二十四景中孝妇河的美丽容颜,每到节假日吸引如织的游人。五年来,淄川全面提高环境绿化水平,新增园林绿地8805亩,绿化荒山12万亩。
  淄川还利用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景观。樊家窝湿地公园就是在樊家窝生态湿地的基础上建成的一处生态景观,2010年,一期工程结束,一处集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园成为淄川南部城区一道景致。太河镇地处淄川东部山区,也是淄川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太河水库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源标准。今年1月,淄川区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峨庄古村落国家森林公园落户太河,成为淄川东部山区的生态景观。
  生态恢复后的留仙湖也是如今环境改善的铁证。五年来,在连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淄川区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分别净削减27.6%、29.4%,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1%,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2005年增加了117天,如今的淄川天蓝了、水清了,晚上的星星更亮了。
改善民生,幸福指数大提升
  “平时就是骑电动车来回赶,遇到下雨天就麻烦了,233路车开通后,车就在家门口,出行非常方便,一天跑个来回,才花两块钱。天冷的时候可以不用骑电动车受罪了,这路车直通我们小区,居民受益很大。”233路城市公交车开通后,家住三里社区、在服装城做生意的李琳出行方便不少。淄川区从群众的衣食住行入手,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去年,淄川区投资2亿元实施城区“道路升级、管网改造”系列工程,升级改造般阳路、松龄路等7条共计11.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般阳路劳动局、消防队等6处路口,增设慢行一体化车道。改造后的城区道路路宽车畅,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柳泉生活区是淄川建设较早的生活区,由于供暖管路老化,冬季取暖一直困扰着生活区群众。淄川在进行道路改造的同时,本着“一次开挖,多项进行”的集约性原则,同时完成雨污分流、低温循环水供热、强电弱电下移三大管网改造,共铺设雨污管网23公里、供热管网25公里、电力管线17公里。通过集中攻坚,全区市政设施明显改善,城区功能明显优化,长期困扰老生活区的供暖问题也得到了根本解决。
  与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同步,山区群众出行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淄川区投资2.4亿元完成湖南路改造、泉王路东延、土九路、东莱路一期等一批城乡道路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94条407公里。
  与李琳的幸福不同,家住罗村镇道口村的鲁家光更多感受到社会保障给他带来的幸福。前阵子,鲁家光生病住院,由于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鲁家光一次报销了6000多元的住院费用,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鲁家光是很大的帮助。近年来,淄川区全面兑现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区财政用于民生保障的投入平均每年增加5800万元,2010年达到4.5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2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受益人群达22万人,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养老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7.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6%以内。坚持“五险合一、一票征缴”,2010年全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参保达到82万人次,是2005年的4.2倍;收缴各项社保基金8.2亿元,是2005年的4倍。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用工,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
  淄川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上。今年58岁的王明祥,是西河镇广仁村村民,几年前因意外事故,导致肢体残疾。其妻李爱凤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极为困难。如今每月80元的生活救助,成为这两口之家的主要生活来源。每逢过年过节,区、镇、村的领导都来走访慰问。他经常念叨:“要是没有政府的救助,俺真不知道该咋生活下去。”
  农民看病药费能报销,60岁以后还能领到“养老金”,尤其是家庭十分困难的城乡居民还能拿到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或大病救助金,这些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淄川已变为现实,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今年,淄川区把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将由240元提高至300元,实行门诊统筹制度,扩大报销药品范围,报销比例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报销上限由5万元提高至12万元。新农合筹资标准由140元提高至160元,报销比例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报销上限由5万元提高至6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1250元提高至1500元。
  住房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西河镇马陵村村民许孝训就实现了自己住新房的梦想。今年1月,西河镇马陵村实现了整村迁居,全体村民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站在自己168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前,许孝训感慨地说:“原来住旧房时,土炕上的黄泥裂了缝,冬天冒烟夏天返潮,真是没想到,祖祖辈辈住土屋的泥腿子,今天住上了楼房。”近年来,淄川区策划实施“两区三村”改造项目36个,新建安置房89.7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5万平方米,9600多户城乡居民陆续乔迁新居,促统筹、惠民生、拓空间、带产业等多重功效日益显现。针对城市低收入阶层,淄川区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8.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81万元。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为方便群众就医,淄川区建设成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群众不出远门即可享受便捷质优的医疗、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全面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自2008年以来累计减免学生杂费6758万元,免费发放教科书319万册,全区8万学生受益。完成305处省级规范化村卫生室、7处乡镇卫生院改貌建设;投资近1.1亿元,开工建设区医院、区中医院新病房楼。更新设备,全区有核磁共振2台、CT8台、彩超14台等大型医疗设备,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处镇卫生院所有药物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让利1474.33万元,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组织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危房改造、标准化建设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造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全区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我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淄川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淄川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胜掷地有声。“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着力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老工业区新的转型发展,不断开创经济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幸福的新淄川。”“我们坚信,有区委的坚强领导,有‘十一五’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十二五’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文/李红蕾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