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山东新闻 县域

东南村“共富”三部曲

  • 日期:20110329
  • 作者: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徐吉祥 李忠蕾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徐吉祥 李忠蕾

  “镇驻地村”交通便利、人流集中、服务设施完善,比腹地村庄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有点类似于城市的“城中村”。一大批有经营头脑和人脉关系的村民,正是利用这种优势迅速发家致富。而与此同时,一些村民由于土地资源缺乏、致富无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原因,生活陷入贫困。贫富差距悬殊,似乎是镇驻地村无法克服的痼疾。
  威海高新区初村镇东南村,靠集体经营走出了一条镇驻地村316户村民共同富裕的路子。3月23日,记者赴东南村采访。
开发沿街楼集体有“家底”
  张和平是1998年30多岁时当上东南村支部书记的。
  “当时村里做买卖、跑运输的村民真是有钱,住上了洋楼,开上了小车。可还有不少村民仍然是土里刨食,勉强维持温饱。贫富差距过大,村里两极分化严重,人际关系也不再和谐。”张和平属于村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建起了自己的企业,积累了几百万的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长,他对贫富差距过大的担忧也与日俱增。
  村民共富靠什么?还得靠集体!张和平以商海打拼磨练的眼光,认准了开发沿街楼的路子。村集体没有一点积累,张和平就向自己的生意伙伴伸手:“先欠着,等卖了钱马上还。”就这样,东南村主街两侧建起了一长溜沿街楼。几年时间,村里积累了上千万资产,东南村主街也成为初村镇最繁华的商业街。
  集体有了积蓄,逢年过节,东南村就给老少爷们分鱼米肉蛋等福利。“东西不在多,让村民对村集体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认定了集体共富的路子。”张和平说。
用好补偿金建起工业园
  虽然村里也留了部分沿街楼用于集体经营,但一年10多万的租金收入,若用于改善660名村民的生活,无异只顶个“芝麻盐”用。开发房地产是一次性经营,没有可持续性,为村里开发一个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2004年和2005年,威海高新区建设科技新城,征用了东南村的部分土地,村里获得1000多万元的土地补偿款。是分光吃净还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张和平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在留足村民保障基金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钱建设一处村级工业园,让工业企业成为村里的“摇钱树”。
  如今,工业园中已有两家村办企业,还吸引了4家外来企业落户,年利润和厂房出租收入超过500万元,安排了本村五六十人就业。村里还把工业企业资产量化为股份,全村人手一本《股权证》,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分红。去年每人分红800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元。
建起生态园人人有收入
  年近七旬的吴传周,如今在东南村生态观光园中负责喂养梅花鹿。
  “每天定时喂料喂水,再就是收拾一下卫生,一年下来村里给开1万多的工资。加上福利、分红,我这老头子一年也能挣个一万四五,这在别的村,想都不敢想。”吴传周说。
  工业企业让年轻人实现了就业,也让村民得到了分红,但老弱病残家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条件就难以改善。怎样让家家户户有收入?张和平想到了建设生态园,发展观光游。利用村里的山峦地,东南村投资上千万,建设了一处包括采摘、养殖、游乐、农家宴等9大功能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观光园。
  “种了一辈子地,在生态园里栽花种草浇水施肥,很多老年人可以说是胜任有余。如今,村里只要能动的,都在生态园里有个活儿,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万儿八千的。”张和平说。
  随着村里集体收入的日益丰厚,每年村民有生病住院的,不管商业保险和新农合报多少,村里报销总医疗费的10%。“现在村里能人在外创业,一般村民也能凭劳动挣钱,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村容村风也大大好转。”张和平认定,靠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算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