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青岛新闻 时政

“治”“疏”并行,走出“堵”城

  • 日期:20110112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本报记者 张欣 报道

  今年春节交通不轻松
  这些天,北京市出台的治堵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治堵”的骤然升温,与去年9月17的“惊天大堵”密切相关——这一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由此可见,大的节日,常常会成为交通堵塞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从这个角度来看,面临日益临近的春节,岛城交通要经受一场严峻考验:记者从青岛市车管所获悉,截止到2010年11月底,青岛市当年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8.6万余辆,排队要排出几百公里。而这段时间里,岛城又新增几万辆车。届时,“添堵”会到什么程度也真让人悬着颗心。
  2010年12月24日,记者就亲历了一次“预演”:从市南区二十五中附近乘坐33路公交车到佳世客,仅有两站路,平时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可那天傍晚下班时间,33路车走这两站路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尤其是在香港中路和南京路路口,等了4个信号灯才通过。

  单双号限行尚无必要
  2010年12月20日开始,岛城《城市信报》连续6天和市民讨论青岛的“堵”况和治堵良策。有人建议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以遏制不文明驾车行为、有人建议限制小排量车上路,还有网友发帖称“低于十万的车最好别上路”,认为买辆低端车只会给马路添堵,还不如打车划算。但最“靠谱”的,还是实施单双号限行。
  让交通在过节时别雪上加霜,是不是到了要实施单双号限行这一步呢?业内人士牛泉认为:“青岛现在实行单双号限行还为时尚早,好多城市比青岛堵都还没实行呢。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你这边又限行,那还买车干吗?”他认为,岛城很多时候的堵,是因为驾驶原因造成的刮擦事故多。“得加强驾驶培训,很多时候的堵都是因为司机驾驶技术不好,驾驶开车习惯不文明。”
  车管所有关工作人员认同这种说法。他介绍:截止到2010年11月底,青岛市共有机动车159.9万余辆,其中汽车95.5万余辆,这里面有71万余辆是私家车。这部分非专业司机,新手又占了相当比例。
  长远看疏堵重于治堵
  在2011年第一期《南方周末》上,城市的“堵”也被列为中国今年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南方周末》提出的“中国‘堵’城有的治吗”这一问题,6人中有4人认为不能。资深媒体人史哲在文中表示:“堵是中国城市的宿命,原因无非那么几条:车多了;路少了;管理水平低下;城市规划不着调。”
  相对于抑制消费的“堵”,有效的“疏导”车流也非常重要。青岛26路公交车的驾驶员蒋师傅认为,如果能够将除私家车之外的其他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大大提高,那么道路交通的压力自然会被分流掉一部分。
  大力发展和建设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也是“疏”的应有之义。日本东京的千人汽车拥有量达到586辆,是北京目前水平的两倍多,但其高峰期交通并没有北京那么拥堵。原因就在于东京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使道路运力达到最大化,高架桥层层叠叠,四通八达;同时其公共交通网络十分强大,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这是“疏堵”的一个典型范例。
  多修路,科学地规划城市道路。从这个角度讲,现在青岛正建的交通大基础令人期待。公交司机于师傅展望:环湾大道刚开通了,快速路三期正在建,海底隧道、跨海大桥都快建好了。等地铁将来也开通了,肯定能缓解一些压力。
  青岛是国内的二线城市,刚刚进入“堵”城的行列,合理的治理和疏导应该可以把青岛带出中国城市必堵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