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影视里的“满招损”

——《山海情》引发的思考

2021-07-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逄春阶
  老伴有个感慨,电视剧是催眠曲,本来不打盹,一看就昏昏欲睡。我纠正她,别一网打了满河鱼,有些剧确实是烂。也有些好的,比如《山海情》,让你睡不着,让你牵挂。为何?它演得不假,演得“不满”。
  观影视若干年,我发现,某些导演编剧瞎操心,聪明过头了,就怕受众看不懂剧情,就怕观众弄不清时代背景,不厌其烦地交代啊,回放啊,絮絮叨叨,有时还加个画外音:“他的心如波涛翻滚……”滚个啥啊!演员憋着笑,一点都没给人翻滚的感觉。《山海情》是反映东西合作、脱贫致富主题的当代剧,制作人淡化了具体地域,没有反复强调福建援助宁夏西海固,而是通过场景设置巧妙暗示,通过闽语、宁夏方言的区别,让受众参与进来。不说得明明白白,猜一猜,琢磨琢磨,这是留白。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美在漫天的雪啊,你换成独钓寒江“鱼”试试?《山海情》钓的是生活之“雪”,给观众预留出了想象的空间。看似淡化了福建色彩,其实恰恰演出了福建海一样的胸襟,格局的大。我发现有些当代剧,动不动就大段地背台词,怎么怎么,怎么怎么,图解政策,套话连篇。有一部剧,我一打开,发现主人公面对居民在背词,干脆不看了,等了一会儿,再打开,那人还在背,直接关了。某些剧老有想往上拔的痕迹,给人以造作感。自己吃力,别人也跟着受累。
  有些影视剧里的正面人物,完美无缺,这也是一种“满”。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山海情》中黄轩演的基层干部马得福,真实就真实在把他放在矛盾中,放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充分展现一个年轻人成长的喜怒哀乐,他有犟脾气,有摇摆,但更有定力,有魄力。比如面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你怎么应对?得想法子,他用年轻人的独有方式,以毒攻毒,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以形式主义嘲笑形式主义,最终吹糠见米。《山海情》人物是活的,在观众眼中,每个人都有着自身个性和逻辑,围绕他们的矛盾和故事也就随之真实鲜活了起来。
  有些影视剧里的台词说得也太“满”。就跟中学生作文似的,主谓宾、定状补,样样不缺,就是缺味道。书面语代替了口语,你说它是话剧吧,不像;你说不像话剧吧,又像在舞台上。一张口就是在演。《山海情》中的演员台词,生活气息浓郁,接地气。我记不住是哪一集了,但记住了几句,比如,“大男人说话就和放屁一样,风一吹就跑了。”“好的火药,要把它放在炮眼子里,才能飞上天。”“你怎么没喘口气就进来了。”“忙啊,忙得太阳两头都坠。”“这娃的词儿说得酸的,啥奋啊斗的,我奋不了斗不了,谁能奋斗谁奋斗去,我就在这儿呆着,我还不相信,政府能把我饿死,到时候还不是给我送救济粮,还得送到我屋来啊。”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台词,最有味道,也最耐琢磨。
  “满招损,谦受益。”我想引申一下,对影视剧来说,编剧导演的想法太满了,就会损害主题呈现,损害整部剧的成色;演员的想法太满了,就会损害人物的塑造,损害剧情氛围的营造。《山海情》的成功之处,是制作人“不满”,就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从点滴切入,戏剧矛盾和冲突始终围绕冒热气的生活和带露珠的细节,将主题实实在在落在了故事之海里。
  满是负担,是放不下,是过于重视,为啥满呢?我想起著名山水诗人孔孚来了。他用写书法来讲道理:“万事开头难啊!即使是高手书家,下笔第一个字也往往难以写好,这是因为太用心,缺乏一种自由感之故。写下去,什么时候负担没有了,神才会来,神来才会一任情兴流走,往往是三五张之后,才出味儿。往往是写坏了,裁下来的废纸,随便一抹,才出真玩意儿。减去心理上的负担,也是‘用减’。”“宇宙精灵,天人全息……愈减愈多,愈减愈大。”
  别太满,别太赶;落一落,减一减。这是我看《山海情》的一点感悟。
□ 逄春阶
  老伴有个感慨,电视剧是催眠曲,本来不打盹,一看就昏昏欲睡。我纠正她,别一网打了满河鱼,有些剧确实是烂。也有些好的,比如《山海情》,让你睡不着,让你牵挂。为何?它演得不假,演得“不满”。
  观影视若干年,我发现,某些导演编剧瞎操心,聪明过头了,就怕受众看不懂剧情,就怕观众弄不清时代背景,不厌其烦地交代啊,回放啊,絮絮叨叨,有时还加个画外音:“他的心如波涛翻滚……”滚个啥啊!演员憋着笑,一点都没给人翻滚的感觉。《山海情》是反映东西合作、脱贫致富主题的当代剧,制作人淡化了具体地域,没有反复强调福建援助宁夏西海固,而是通过场景设置巧妙暗示,通过闽语、宁夏方言的区别,让受众参与进来。不说得明明白白,猜一猜,琢磨琢磨,这是留白。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美在漫天的雪啊,你换成独钓寒江“鱼”试试?《山海情》钓的是生活之“雪”,给观众预留出了想象的空间。看似淡化了福建色彩,其实恰恰演出了福建海一样的胸襟,格局的大。我发现有些当代剧,动不动就大段地背台词,怎么怎么,怎么怎么,图解政策,套话连篇。有一部剧,我一打开,发现主人公面对居民在背词,干脆不看了,等了一会儿,再打开,那人还在背,直接关了。某些剧老有想往上拔的痕迹,给人以造作感。自己吃力,别人也跟着受累。
  有些影视剧里的正面人物,完美无缺,这也是一种“满”。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山海情》中黄轩演的基层干部马得福,真实就真实在把他放在矛盾中,放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充分展现一个年轻人成长的喜怒哀乐,他有犟脾气,有摇摆,但更有定力,有魄力。比如面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你怎么应对?得想法子,他用年轻人的独有方式,以毒攻毒,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以形式主义嘲笑形式主义,最终吹糠见米。《山海情》人物是活的,在观众眼中,每个人都有着自身个性和逻辑,围绕他们的矛盾和故事也就随之真实鲜活了起来。
  有些影视剧里的台词说得也太“满”。就跟中学生作文似的,主谓宾、定状补,样样不缺,就是缺味道。书面语代替了口语,你说它是话剧吧,不像;你说不像话剧吧,又像在舞台上。一张口就是在演。《山海情》中的演员台词,生活气息浓郁,接地气。我记不住是哪一集了,但记住了几句,比如,“大男人说话就和放屁一样,风一吹就跑了。”“好的火药,要把它放在炮眼子里,才能飞上天。”“你怎么没喘口气就进来了。”“忙啊,忙得太阳两头都坠。”“这娃的词儿说得酸的,啥奋啊斗的,我奋不了斗不了,谁能奋斗谁奋斗去,我就在这儿呆着,我还不相信,政府能把我饿死,到时候还不是给我送救济粮,还得送到我屋来啊。”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台词,最有味道,也最耐琢磨。
  “满招损,谦受益。”我想引申一下,对影视剧来说,编剧导演的想法太满了,就会损害主题呈现,损害整部剧的成色;演员的想法太满了,就会损害人物的塑造,损害剧情氛围的营造。《山海情》的成功之处,是制作人“不满”,就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从点滴切入,戏剧矛盾和冲突始终围绕冒热气的生活和带露珠的细节,将主题实实在在落在了故事之海里。
  满是负担,是放不下,是过于重视,为啥满呢?我想起著名山水诗人孔孚来了。他用写书法来讲道理:“万事开头难啊!即使是高手书家,下笔第一个字也往往难以写好,这是因为太用心,缺乏一种自由感之故。写下去,什么时候负担没有了,神才会来,神来才会一任情兴流走,往往是三五张之后,才出味儿。往往是写坏了,裁下来的废纸,随便一抹,才出真玩意儿。减去心理上的负担,也是‘用减’。”“宇宙精灵,天人全息……愈减愈多,愈减愈大。”
  别太满,别太赶;落一落,减一减。这是我看《山海情》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