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枣庄市市中区让民意诉求通道更“智慧”

2020-10-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陈龙 周杨
  
  24小时不间断在城区道路闪烁的警灯,让城市安全感倍增。
  广济路的路灯亮了,附近2000多户居民再也不用走夜路。
  道路有了“路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大事小情有人“管”,社会治安波澜不惊,城市更加和谐有序……枣庄市市中区运用多种“智慧”手段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这座鲁南“小城”更加自信地走在小康路上。
以“块”致“快”
群众更安心

  “打完报警电话才2分钟,警车就到达了事故现场,整个交通事故处置时间没有超过15分钟。”晚高峰,枣庄市市中区市民朱颖遇到了交通事故,这让着急回家的她很是恼火。但是,仅仅十几分钟,枣庄市中公安分局的“块警”就已经到达现场并对事故处理完毕。
  “警车好像随时在身边一样,真的是太‘快’了!”朱颖说道。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得益于枣庄市市中区创新建立的“块”警务制度。
  市中区是枣庄市的老城区,城区人口多,110、122警情数量多;部分派出所出警路程远,出警耗时长,基层派出所长期面临警力少、警情多的被动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枣庄市市中区创新警务机制改革,将城区分为8个“块”区。向每个“块”投放6名特警、6名交警、4名派出所民警,混编成组,在110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开展24小时有警接警、无警巡逻工作。
  “从坐等接警到动态处警,我们采取四班三运转的模式屯警街面,24小时动态巡处,以动制动、以‘块’促快,着力建设集处警、巡逻、查控、服务于一体的街面实战单元。”市中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任衍侠告诉笔者。
  同时,他们将原公安110指挥中心升级改造为110社会联动中心,协调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应急管理局、多家保险公司参与110指挥大厅联合值守,推动一般轻微道路交通事故由保险理赔员直接处置,噪音污染由行政执法直接处置,应急警情由相应部门快速处置,不仅再度减轻110处警压力,也让群众拨打一次110电话,就能实现诉求事项的高效办理、一次办好。
  依托可视化智能指挥系统,他们通过连接移动警务终端,实现110指挥中心与块组民警的一键指令、在线互动,将指挥层级直接压缩为“指挥中心—现场”,极大提升了110反应速度。
  “我们通过实行‘块’警务工作改革,实现街面24小时见警车、警灯、警察,城区处警时间从此前的平均13分钟左右缩短至5分钟左右,压减发案、快速处警、尽快结案,让群众有切切实实的安全感。”枣庄市市中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侯伟说。
一“网”推进部门协同
群众更贴心

  “这下我们居民可高兴了。过去没有路灯,走个夜路提心吊胆的。现在装上路灯,感觉可安全了,感谢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家住枣庄市市中区广济路附近的居民何艳、王秀英对笔者说道。
  枣庄市市中区作为老城区、老矿区,基础设施陈旧、历史遗留问题多,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事项“九龙治水”各自为战,一些问题长期“悬空”得不到解决。
  今年以来,枣庄市市中区将融媒体中心的宣传、引导、服务、监督功能与社会治理工作全面融合,结合网络舆情搜集,创新建立了市中区“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通过媒体全程参与、全程跟踪、全程监督,优化完善社情民意处置流程。
  “这套系统将社区网格员、融媒体记者、‘块’警务、驻村辅警、路长通和舆情信息等整合到一个系统,最大限度地扩展社情民意信息来源。”市中区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中华介绍说。
  市中区“融媒体+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建立完善“四统一”工作流程,形成了“收集、整理、交办、反馈”全新“闭环”管理模式。
  统一信息收集,拓宽了信息采集的渠道,涵盖政务热线、政府网站、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各方媒体,囊括了网格化、“块”警务、驻村辅警、网络舆情搜集等渠道,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信息收集网络。
  统一技术平台,整合建立了数据感知系统、事件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可视化调度指挥系统以及媒体全程监督系统。
  统一研判交办,依托大数据技术,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智能化自动派发,在智能分发、一二级研判指派的运行模式下,形成了“所有事有人管、所有诉求有人应答、所有纠纷有人调解、所有困难有人解决”的智慧办理模式。
  统一信息反馈,将办理结果进行信息反馈,由信息员对案件进行审核,办理完成予以结案,办理效果不好或群众不满意的案件予以驳回,重新办理。
  智慧平台“四统一”工作流程的设计,彰显了媒体监督效应,有效扩展了“社会治理平台”功能,有力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以“互联网舆情”为统领,将舆情搜集和区融媒体+社会治理平台、雪亮工程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有机融合,区纪委监委、重大事项推进中心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处置的“1+N”网络社会治理新模式。
  具体工作中,一旦发现网上舆情,便立即向涉事单位下发指令,同时上传区融媒体+社会治理平台按流程处置,对网络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不回避、不推脱,能立即化解的立即化解,不能立即化解的有序解决,切实做到民有所求、政必有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遇到民生问题经常会先在网上‘吐槽’,对于这部分问题,我们主动收集,上传社会治理平台,通过核实、分发之后,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提高群众满意度。”市中区互联网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路路有“长”
群众更舒心

  众所周知,现在的城管“不好干”。
  郑永利是枣庄市市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东北片区三中队队长,也是君山东路和建设北路的二级路长,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要在所负责的路段巡逻。当笔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将巡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手机上传到“钉钉”平台。
  为把市中区这座“老城”管好,把“不好干”的活干好,市中区城市管理部门结合行政区划和道路布局,将全区划分为16个片区,配备37支执法中队和557名道路巡视员,设置“三级路长”,把疫情防控、城市管理的监管责任、服务责任明确到具体路段、具体队伍、具体人员,确保每条路、每个路段都有人管理、具体负责。探索实施以“路”为载体、以“路长”为中心、以“路长制”为抓手的城市管理新路径,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
  “我作为‘路长’要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场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无法当场处置的,要及时通过‘钉钉’平台反馈给上一级路长,甚至对于一些原本不属于我们管理范畴的问题,也可以上传到平台,综合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郑永利说道。
  枣庄市市中区坚持“疏堵结合、服务为先”,充分依靠和发动市民群众、经营业主自觉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在各镇街落实属地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行业主管责任的前提下,全面建立“路长吹哨、镇街部门报到”制度,对疫情防控、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由借助“路长”牵头召集,镇街、部门联合会商处置,形成区域协作、部门协同的有机整体。同时,借助“路长”定期工作联系机制,定期通报情况,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消除盲区,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路长”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