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艺术鉴赏

别具视角的历史书写

高洪雷长篇小说《大写西域》被列入国家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2014-07-18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7月7日,中国作协正式公布2014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名单,共110个作品项目入选。除“中国梦”主题专项32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项11项外,在其他67项中,我省著名作家高洪雷的长篇小说《大写西域》被列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类15件重点扶持作品之一。
  此前,高洪雷的两部历史题材长篇《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出版后,在学术界、文学界及广大读者中都引起很大反响。7月10日,这位一直在山东煤田地质系统工作的“业余作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大写西域》着眼于历史文化大背景,描写西域历史,展现古老而灿烂的西域文明。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直观地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华文明自古多元一体,正是融合了多民族智慧,才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创作《大写西域》并非“自虐”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原因让您产生创作《大写西域》的想法?
  高洪雷(以下简称高):写作《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被广泛认同的一些所谓“历史”,其实与史实并不相符,甚至恰好是黑白颠倒了个。我就决心写一部介绍西域历史的书。
  《汉书》中关于西域王国的记载有36个,据我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考证实际有48个。
  我想把这48个王国的兴衰写一遍。最大的困难是史料非常少,有的王国,在目前已经发现的史料中,仅有三四十个字的记载。所以有一次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有人听说要写这么一本书,调侃我说这分明是一种“自虐”行为。
  虽然明知道有困难,我还是有写作这本书的强烈冲动,因为那些历史一直在我脑子里翻动,一些场景甚至都生动地呈现出来,我对那段历史的很多思考也越来越清晰,自然就想动笔记录下来。现在,中国提出构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有这么一本书,相信对大家了解历史,了解西域文明,都会很有帮助。
  记:书名取用“大写”,这两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高:西域本身地域辽阔,而且历史古老,还有很多神秘传说。
  一提到西域,很多人脑子里恐怕只知道楼兰、乌孙、和阗等比较有名的王国,但还有一些小的王国或者存在时间短暂的王国,这些王国虽小,存在时间虽短,但在历史上同样起过大作用。我认为,在西域文明史上,每一个王国包括著名的和非著名的,都是一株美丽的花朵,它们共同创造和组成了灿烂的西域文明。
  大写,一方面是要把所有的国家都写到,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彰显西域文明。尽管西域的很多古城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它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既然是大写,就不是小写。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我还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故事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关照,并结合现实,体现对历史的反思。对于西域这些国家的兴衰,我想让大家了解,兴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经验和教训。
  记:这本书的写作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高:在材料非常贫乏的基础上,我现在已经完成60余万字的初稿,还想继续补充、完善、打磨,准备明年正式推出。
不是杜撰故事“逗你玩”
  记:写作的史料从哪里来?
  高:一方面是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历史典籍,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也大量借助海外的史书及历史研究成果,阅读《世界史》、《中亚史》、《波斯史》、《阿拉伯史》、《印度史》、《泰国史》……。
  为了增加现场感,我还四处探访,到过蒙哥折戟沉沙的钓鱼城,细君垂泪的昭苏草原,绿柳依依的姑苏城,金达莱盛开的长白山,我去现场考察遗址遗迹,查阅当地史料。
  记:你是怎样使用掌握的历史资料的?
  高:把史实与叙述故事结合起来。纯粹做历史考据工作,会让人觉得枯燥,了无生趣。单纯为了把故事讲好,不免又会让人感觉有点飘浮,不信任,他们会怀疑:你是不是杜撰故事“逗我玩”?
  我认为,对读者来说,编织个故事“逗你玩”也是有必要的。历史小说首先也要让人把历史读进去,需要讲故事,这样才能有效果,否则读者一看面目可憎,看不了两行直接扔到一边,这样的写作岂不是白费力气。当然,即使是讲历史故事,也不能凭空杜撰,要讲究言之有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大量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引用了哪些资料,或者依据从哪里得出,都通过“注”标识出来,让读者有据可查。
  记:现场探访起到了很多帮助吗?
  高:现场探访一方面是为了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增加现场的感觉。真实地处于那个环境,对史料的理解会更加立体和形象,甚至能一下子解开思考了好久找不到答案的疑团。
历史不能“以讹传讹”
  记:你不是一个历史学者,后来从事的煤田地质工作也与历史、少数民族工作毫无关联,什么原因引发您对历史的兴趣,并开始创作历史小说的?
  高:我开始构思历史小说始于2001年,因为我发现普通人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知识非常缺乏,以至常以讹传讹。
  有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多年前的一天,一位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专家在演讲中说:“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其中的‘回’就是指‘回族’。”而在我的记忆中,孙中山所指的“回”应该是指“维吾尔”。民族研究工作者尚有如此常识性错误,更何况普通人。
  之后不久,我在参观内蒙古历史博物馆时,居然找不到草原帝国“柔然”的任何文字。
  于是我花了6年时间,主要还是业余时间,大量查找阅读历史资料,通过勾勒的方式,把55个少数民族都写一遍,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
  柔然曾经非常强大,后分成两支,大部分被突厥所灭,融入突厥;另一小部分逃亡欧洲,更名阿瓦尔人,在今匈牙利建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成为今俄罗斯人和阿塞拜疆的阿瓦尔人。
  再比如突厥族,分成东突厥、西突厥两支。东突厥后被唐朝所灭,融入汉族。西突厥又分成三支,包括沙陀突厥、奥斯曼帝国、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其中奥斯曼帝国演化成今土耳其人;沙陀突厥经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被宋所灭,融入汉族;阿富汗伽色尼王朝的一支,经过廓尔突厥王朝、帖木儿王朝、印度斯坦,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灭,最后融入印度。
  赤狄经过长期演化,分别成为今维吾尔族、裕固族、撒拉族、土库曼斯坦人。
  我重点追述中国多民族自古一家、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描绘中华各民族并肩开拓祖国疆域、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史诗,增强民族认同,弘扬民族团结的思想。
  记:现在历史小说的写作出现很多风格样式,您感觉自己的写法有没有独到之处?
  高:如果说有的话,就是角度创新。我写的都是前人没写过的。比如《另一半中国史》,把55个少数民族都写了一遍,而且探讨其兴衰原因,像这样写法的,从这个角度来表述的,此前应该没有过。
  省作协主席张炜看过这本书后评价说:“这是一次别具视角的历史书写,是一部社会人生的深刻启示录。”
  《另一半中国史》出版后,为广大评论家所关注,而且登上了光明书榜月度榜首。书店里还很快出现了模仿的书,《别笑,这是另一半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