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社报系报刊 >>    
更“青春”,更“奋斗”
点评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
日期:20090504   作者:   来源:生活日报
 
    看《我们生活的年代》让我想起大学时的几个铁哥们,那时我们也和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一样,单纯地认为美好的生活一定会来到,兄弟间的友谊会永远牢不可破。然而毕业快十年了,生存的压力虽然没有使我们的价值观像剧中哥仨那样发生颠覆,但大家也在变化中失重了,疏远了。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以及事正在一点点朝自己不期望的方向变化,如果你因此担心最好的朋友有一天与你无话可说,那么就看看《我们生活的年代》吧。

    看《年代》让我想起《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同样的惨痛历程,同样的生离死别,同样的青春萌动,在《年代》里,是那么深沉和压抑,在《青春》中,却成了插科打诨,散得厉害,贫得厉害,也年少轻狂得厉害。按说,《青春》中那群大院子女们经历的,只会超出《年代》,可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他们对待奋斗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不管怎么说,像《青春》里那样卖弄优越感和颓废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的70后都讲责任和道义,持《年代》里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看《年代》让我想起《奋斗》,一个是70后的奋斗,一个是80后的奋斗,他们都有在物质面前迷失又幡然悔悟的过程,回归自己的家庭、感情和友谊。相比于《年代》的写实,《奋斗》更为浪漫也更空洞,看上去就像是《石康的梦想生活》。我觉得《奋斗》更多展示的是80后和父母在生活认知上的差异,而不是年轻人创业过程的艰苦奋斗,而《我们生活的年代》的表现手法则更加现实主义,它让我们看到了几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奋斗历程。如果说《奋斗》是为更好地做梦而奋斗,《年代》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奋斗。

    看《年代》还让我想起了刘烨的另外一部戏《血色浪漫》。和《血色浪漫》中带有都梁式“浪漫主义”的钟跃民相比,《年代》中的袁浩东更写实,也更阴暗。而且,《血色浪漫》里的兄弟情,是在几个人的共同发展中平行前进,虽然有女人介入,有义气相争,但没有本质矛盾。《年代》不一样,兄弟情深到反目,却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点,这也许正是大部分70后真正经历的残酷青春。朋友的离弃、友情的背叛,很残忍但很真实,也正因为青春不再和思想改变的无奈,让观者的心也跟着刺痛起来。

    本报记者 杨新会
 
 
 >>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