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日报 > 城市记忆

四十年前,上门推销却无人敢用三十年前,燃气供应证一证难求

听济南煤气人讲述从1968年至今老煤气公司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日期: 2011-12-12      作者:       来源: 生活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济南市煤气公司东郊灌装厂球罐,总储气量达1500吨。 
  1970年济南市煤气公司正式成立第一灌装厂,图为自动化气动灌装线。
  1997年济南市煤气公司在全国率先建成液化气销售系统,成立蓝光热线,图为配送员用三轮车配送煤气。
  从10月31日至12月5日,我们的“柴米油盐那些事儿”系列已经连推六期——开门七件事,米、油、盐、酱、醋、茶的报道已经相继与您见面。本期我们将为您奉献老济南“柴”的故事,为该系列报道收尾,感谢各位读者的关注,也欢迎您为老济南栏目出谋划策,提供新话题。
             ——编者
  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儿中,排行第一的就是“柴”。现如今在济南普通居民家中,煤气(液化气和天然气)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柴”。说到煤气就不能不提建于1968年的济南市液化煤气站(济南市煤气公司的前身)。
起步艰难
最初30多个员工都是外调的职工上门推销老百姓还不敢用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能用上煤气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和装电话、买电视机一样,甚至比那些事儿更令人羡慕。
  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情况却并非如此,彻夜排队买蜂窝煤的景象对很多人来说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很多人还不知道有煤气这种高效、方便、清洁燃料,即便知道了,人们也因为怕危险而不敢使用。
  老煤气公司已退休的高师傅介绍说:“当年我曾经脚蹬着三轮车、怀揣着供应证,拉着液化气瓶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有时还现场操作,讲解使用常识,但依然很少有人接受它。”
  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省城第一家煤气供应企业——济南市液化煤气站于1968年挂牌成立了。当时煤气站仅有30余名员工,还多是从各商业单位调入的,煤气用户还不足2000户,年销售液化石油气仅百余吨。
发展高峰
1982年,液化气供应证能换房2007年,家庭普及率升至98%

  1973年,济南市液化煤气站更名为济南市煤气公司。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公司已经有职工300余名,建立了4座球形储罐、11个煤气站点,发展液化气用户已近3万户,年供应液化石油气近5000吨。济南市燃气普及率及气化率也从最初的不足3%上升到12%。
  改革开放以后,老煤气公司和济南燃气市场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提升,瓶装液化气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上世纪80年代初,计划内液化气供应证被当作有价证券炒卖到2000元以上,一两个液化气供应证在当时甚至可以换一套住宅。为缓解供需矛盾,老煤气公司双管齐下,在开创管道焦炉煤气市场的同时,不断增加液化气储气规模,扩大生产能力,以保障市场供应、解决供需矛盾。
  上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老煤气公司进入了阔步发展时期。
  1992年4月,济南市第一条液化气输气管线正式动工。该管线从济南炼油厂至东郊储灌站,共铺设地下输气管线7公里,结束了济南20多年来靠卧罐槽车运气的历史。
  1993年10月,老煤气公司引进的日本自动灌装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该生产线集抽残、充装、检测于一体,年灌装能力达到3万吨。
  1999年,济南市瓶装液化气用户突破25万户,销售液化石油气超过3万吨。同年10月,中济天然气供气工程破土动工,将中原油田的天然气以管道输送的方式引入济南,在置换原有管道液化气的同时,进一步解决了泉城居民生活、生产及餐饮服务业用气的问题。
  2000年1月13日,中石化天然气正式进入济南。济南自此形成瓶装液化气、管道煤气、天然气三分天下的新格局。资料显示,1986年到2007年,济南市家庭燃气普及率由27%上升到98%,煤炭基本上从市区居民家庭、发电和供热以外的行业逐步退出,济南迈入燃气时代。
分化重组
港华·百江·济华·蓝光亮相 济南煤气人已走过43个春秋

  2000年以来,在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浪潮中,济南的燃气市场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2005年初,济南市管道煤气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合资组建成立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2005年底,济南市煤气公司与香港百江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山东百江燃气有限公司,2009年9月15日正式更名为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原有的全部液化气业务由济南市煤气公司与香港百江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济南百江液化气有限公司承接。
  2009年,出于保障民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济南市煤气公司出资回购香港百江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济南百江液化气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重新成立济南蓝光煤气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并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挂牌。
  从1968年至今,济南煤气人走过了四十三个春秋,交费窗口已变为营业大厅;门店卖气变成了送气到家;手工填写的单据变成了液化气销售系统联网打印单;电话呼叫热线变成了覆盖全城的呼叫中心……
安全到家
这根弦到啥时候也不能放松不妨听听“钢瓶娃娃”的自述

  安全是燃气企业生存的基础。相对于大部分居民家的管道天然气,为30万民用用户提供罐装液化石油气服务的蓝光煤气对安全的诉求更为迫切。
  为了让用户更轻松地掌握钢瓶使用安全常识,工作人员还采用拟人的手法,创作出“钢瓶娃娃”,下面是他们提供的一段“钢瓶娃娃”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钢瓶娃娃,相信大家对我并不陌生,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我,我就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首先,我是有使用寿命的,每四年要进行一次体检,我的健康年龄是8年。为了便于体检和保证健康,我把体检牌和出生证挂在自己脖子上,大家是否注意过呢?其次,我是喜欢站着的,如果让我躺着或者“拿大顶”,我就会很难受,有时难免会发脾气;我还比较怕热,热水和明火我一向敬而远之;如果您不精心呵护我,我的健康是要出问题滴!还有,我是恋家的娃娃,请不要把我随意换到别人家,否则,我会很伤心的。
  还有很多关于我的东东想告诉您,但这里的版面有限,如果您还想多了解我,可以到我家‘济南蓝光煤气有限责任公司’去看看。另外,我在网上也挺有名的,不信您上网搜一下就知道!”

  本报记者 李琳 整理 通讯员 李春雷 宋利军 孙彩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济南市煤气公司提供)

◎延伸阅读
大锅底·炭坯子·蜂窝煤 都是咱老济南的柴火事儿
  50多年前,济南老百姓烧水做饭几乎都用“大锅底”,四合院里家家门前都垒着这个。每天天不亮就听到家家户户“咕哒,咕哒”地奏响晨曲,比公鸡打鸣还热闹。这种锅灶是用砖砌成的长方体,上面蹲着一口大生铁锅,讲究的人家在锅灶四周抹上白灰或水泥,而炉灶多用一个能盛两筲水的陶制大缸盘成。
  “大锅底”烧碎煤末,生火时先放些刨花或柴草,点燃后再用火铲子把煤末均匀地撒在上面。与“大锅底”配套的是风箱,济南话叫“风先”。这玩意儿如今已见不到了,要看只能去民俗博物馆。那会儿人们往往先把锅刷干净烧开水灌满暖瓶后再炒菜,炒完菜后熬粥蒸米饭,煮饭时还捎带着馏窝头,这程序不可颠倒。
  “大锅底”做饭弄的人灰头土脸,要命的是还不能随时供开水,家里来了不速之客,只好提着暖瓶到街上的茶炉花二分钱打一壶,所以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流行小火炉。
  小火炉最大的好处是封得住,只要炉子不灭,随时可以打开烧水做饭,比“大锅底”方便多了。小火炉也不再烧烟煤,烧的是煤饼子又叫炭坯子。炭坯子用无烟煤末掺少量黄土和水而成。虽说小火炉不再狼烟滚滚,可和炭坯也很麻烦,上世纪60年代初,煤炭店生产的机制煤球很快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
  上世纪70年代煤炭店又推出了蜂窝煤,据说可以省煤。火炉一旦熄灭,到邻居家取回一个烧红的蜂窝很快就点燃了。蜂窝煤优点甚多,至今仍有很多人家在用。
  上世纪80年代初,蜂窝炉推出新样式,外观像是一个铁箱,长约60厘米、宽45厘米、高45厘米,整个炉体全用1厘米厚的铁板焊接而成,外表刷上防锈漆和银粉,既干净又漂亮。这种炉子里面有夹层,散热面积大还能将剩菜剩饭保温,又清洁卫生,一年四季都可用,冬天更好用,人们叫它“保温炉”。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老百姓用上了煤气灶。上世纪90年代末,天然气管道进楼入户,泉城老百姓的柴火事儿就此改天换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文/图 朱晔)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