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检察专刊 第三版

在探索中体验“真正生活”

—商河县检察院检察官米吉庆的扶贫日志

  • 日期:20180530
  • 作者:
  •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2018 年4 月初,经商河县委组织部选派,我成为一名“第一书记”。我所帮扶的是商河县沙河镇小胡村,它位于商河、惠民两县交界地带,区位偏僻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属省级贫困村。初入小胡村总感觉前几年铺天盖地呈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成果似乎与这个村子总是少些情缘,房屋建设陈旧,背街小巷低洼不平,牲畜粪便随意堆放……贫穷的现状顿时限制了我能力的空间,一时间无从下手。作为一名外地的青年干警,没有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优势,相对年轻,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知识结构单一,视野不够开阔,驻村包办对我而言,挑战大于一切。

    我们有许多人几乎很少去关注那些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只关心自身的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借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第一书记”这份工作让我跳出长期以来较为封闭的生活圈子,真正地走向基层一线,去探索属于年轻人本该应有的“真正生活”。这种探索不仅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更是自我突破的无限力量。

    按照省市县委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为使该村尽快摆脱贫困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全力推进民族村“美丽乡村”建设,我接过上一任“第一书记”的帮扶大旗,成为我院首位女“第一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怀揣着这种扶贫情怀,完成了与上任“第一书记”的工作交接,正式地踏入了这片亟需智慧和物资的土地。

    从刚被任命时的兴奋与紧张,到驻村之初的踌躇满志,到进入主角后的辛勤工作,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一线工作的繁杂和压力,也深深体会到了驻村工作的艰苦与寂寞,更深切感悟到身为一名驻村干部,职责重大,使命光荣。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薄弱村的构成确各有各的原因。在这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中,我了解到小胡村在民族村建设和落实民族政策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多以肉牛羊养殖和屠宰业为主,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环保执法和督察越来越严,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二是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村“两委”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村支书和村主任年龄结构偏大;四是部分家庭因家庭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仅满足于接受完义务教育,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在扶贫开发中蕴涵着普泛无尽的人生智慧,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危房、每一家贫困户都令人沉思不已,瞬间会给思维架起繁杂的网状结构,让你如何在厚重的扶贫政策中精准的找到那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如何扑下身子融入村庄托起村居建设的诸多期许。不曾忘记,在走访贫苦户中,瘫痪在床的老人向你这个陌生人发出的更多的是疑问的眼神,而你也不敢想象接下来会通过怎么的努力才能让她欣慰。在与村支书的屡次交谈中,特别能感受到他对你身后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百般吸引,而你也不敢倾下狂言许诺什么。时间在一点点地流失,工作在一点点地进行。

    2008 年到现在,我院派出的一批批“第一书记”为小胡村的发展注入了智慧和发展后劲,民族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连续多年保持了“零犯罪”。而我也将积极争取经费,建设水利项目解决地势低洼现状,针对村内养殖分散问题,谋划建设养殖小区,加大对村内背街小巷的硬化力度,对村内主要道路修建排水管道等。

    检察官就要奉献精品,不断学习各种浩如烟海的新案例,同时还要学习大量的经济,科技等一系列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案例,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价值。

    “第一书记”的工作则是馈赠的一份精美礼品。跳出法律的外延,每天审视着一个个问题,关注着一项项政策,书写着一纷纷发展规划。扶贫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应当抱着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以科学的观点去统筹规划,以包容性思维接纳村情风俗,在政策合理的空间中激发村居活力,这样才能使扶贫过程中的每一次历练都当作“真正生活”的体验,成为一个促进自身成长、进步的载体。